青色总让我忆起儿时家里的青花碗,婉转缠绕的青花藤蔓,干净而自然。后来读及“青石街道向晚”,寥寥几字勾勒的意境,更觉青色之妙,非红的张扬、白的一览无余可比。这种介于绿蓝之间的色彩,很难比拟,又触目可得。
从成都平原往西北,过盛名远播的都江堰便是这幽然的青城山了。常觉“青城”二字妙得很,这里树木苍翠当得起一个“青”字,而“城”又怎么说呢,人说是因为此山诸峰环峙,状若城廓而得名。我却总觉得,这里是青色的城堡,满目苍翠,层峦叠嶂,浓淡相间的青色渐次晕染开来。当然“城”还带着些世事烟火的意味,所以她的幽静中又有一份不怕打扰的从容,清幽而静,又何惧烦忧呢。
2011年盛夏,第一次到青城山,都说青城的精髓在前山,我们却独以为后山野趣更多。山脚下的泰安古镇熙熙攘攘,各种摊贩里有一种看起来来古色古香,喝起来甜丝丝的酒。撂开古镇,拾级而上,进了山门,便是一股凉意。后山的石梯要逼仄陡峭许多,沿路有清浅的溪流,潺潺流于阔大的河道乱石之上,在夹缝中山长水远义无反顾的向前。这些乱石是5·12地震后的遗迹,大灾过后,这里早已恢复往日的幽静,沿途的乱石也颇染了一份宁静。夹道而行,山色清翠,阳光灿然而少温度,在山路转角狭小的平台上,不时有小小的炉子,在温吞的烤着地瓜、腊肉,而农户、尼姑庵散落其间。老树根旁偶见一两只灵巧的松鼠,倒像这青山的孩子,树上的猴子也倒挂着窥伺这人群,整个后山在幽静陡峭中人味儿十足。
2012年晚春初夏,乘蓉到青城的高铁至前山。大道两旁皆是参天的古树,树干上覆着薄薄的青苔。逼近山门,越觉青城自有一种似散还聚的气场,就如一层透明而凉薄的青纱。春夏之交的时节里,空气里漂浮着湿气,和着新芽的味道洗涤着在城市呆惯的肺叶。前山的树木似乎规整高大许多。道旁的老树根粗硕而盘根错节,几乎可以成为休憩用的木凳了。季节更替的含糊更给青城增添了些许妩媚,熬过昨年冬天的绿叶盈盈的托着新发的绿芽,找一间茅亭坐下,仰头将视线投向亭外高处,参天古木招展的枝桠上晕着一圈一圈的新绿,似朝露欲滴,又如清晨海上灯塔发散的一圈一圈柔和的光晕。拣曲折的石梯走去,上下纵横间,会觉得被青色包围,树根和石梯皆有着悠悠的青意,润泽的空气让整座山即便不雨也总有一种空山新雨后的清新。登至高处,人头攒动,随意找个角落望去,山雾氤氲,仿若仙境,远山起伏有千军万马之势,想来青城虽幽,毕竟是青藏高原伸入成都平原的余脉,是世界屋脊的一部分,也有着应有的张力。
下山已经是夜色,两旁参天盘根的老树呈墨绿色,从枝桠的缝隙里看见月色如水,接连的石梯上光影绰约。思绪回到2006年峨眉金顶脚下白雪茫茫的夜色。四周大雪覆盖,不知道是零下多少度,只记得冷得发指,但皓月当空,月光似雪......
2014年再到青城,清悠依旧,青幽依然。总觉的青色是一种蕴含无数可能的色彩,它既复古也簇新,四季更替里,你以为它没变其实在无数个风雨日晒里,又知道它是何等努力才能优雅如此?再到青城似乎看起来又有些多余了,但总认为重复的妙处在于能在了如指掌的山路里发现不同的风光,而叶的脉络在四季轮回里丰盈又染秋,时光里没有什么是不变的,所以重复的妙处就更妙了。
前日偶读姜夔句——“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若可以,真想问一句:子非树,焉知树无情?青的城。
微信公众号:剪秋入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