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静心品读了《为思维而教》这本书,在阅读中思考着,收获着,反思着,成长着。通过阅读,从不同视角了解到思维的概念、产生以及它的广泛应用。更让我学到了思维在教学中的应用。书中提出:语文是母语教学,语文课是基础教育阶段中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在语文学习中,只有学生的语言和思维都得到了发展,才能更好地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语文的责任正在与促进学生的语言和思维都得到良好的、协调的发展。通过语文课应该让孩子们的思维得到发展。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独特优势,课堂无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通过学习本书反思自己了教育教学,我也陷入了沉思,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具有思维性?通过我们的课堂如何启动孩子们的思维?今天就谈谈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实践。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年纪小,好奇心强,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学习效果好。而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除了运用不同教学方法,还需要设法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探究、去思考,从而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开阔思路。课例:在三年级上册的《掌声》一课,讲述了一位身体残疾的小女孩在同学的帮助下由自卑到自信的过程。学生对残疾人的真实生活不太了解,很难真实感受到小女孩的内心生活。所以在导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残疾人的照片,积极创设真实生活中的鲜活例子,学生通过真实的图片,感受到小女孩可怜的经历,纷纷举手讲述自己曾经见过的残疾人,通过爱心帮助他们度过困难的过程。课堂一下就活了起来,课堂充满了爱的声音。学生也自然而然的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