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658123/5b428eef06f33c25.jpg)
。。原作名: The Martian Chronicles
。。ISBN: 9787532790043
。。内容简介 。。
博尔赫斯:《火星编年史》是科幻小说中令人赞叹的代表作。
刘慈欣:这本书让你体会到科幻可以拥有怎样的诗意和美。
2012年,当代科幻大师雷•布拉德伯里去世。在布拉德伯里去世十周年之际,推出了大师的成名作《火星编年史》十周年珍藏版。
这部备受博尔赫斯、刘慈欣等大家推崇的科幻经典,由一系列笔法优美、想象奇瑰而颇具哥特色彩的奇幻短篇构成。
世纪之交,地球危机四伏,充满末世气息。火星成为人类最后的希望。虽然前三批探索者都死于神秘的火星人之手,但人类仍然前仆后继。在陌生的红色土地上,他们遇到了“出轨”的火星女子和善妒的丈夫,精通心电感应和易容术的火星人,盛大狂欢中暗藏杀机的厄舍古堡,两个陌生人在扭曲时空中的灵异邂逅……
兼具诗意与诡谲的火星编年史,实际是一场盛极而衰的人类文明史,映出人性深处的恐惧与欲望,令人读来不胜唏嘘。
2003年8月,布拉德伯里的83岁生日恰逢火星6000年来最接近地球之时,他对这颗寄托着无数梦想的荒凉行星致以了美好的祝愿——
“我所梦想的情形是这样的:距今多年以后的某个夜晚,在火星上,一位少年在防护罩下用手电筒读书到深夜。他会留意到四周荒凉寒冷、砾石成堆、满目红色,景色并不算浪漫。但当他关掉手电,躺在我的一本书旁——我希望是《火星编年史》——随着外面火星风暴刮起,我书中的幽灵将会醒来,我创造的生命——即便他们从未存在过——会出现在火星上。”
2012年美国航天局将“好奇”号在火星的着陆点命名为“布拉德伯里着陆点”,向这位科幻大师致敬。
。。作者简介 。。
雷•布拉德伯里(1920-2012)
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沃基根。自一九四三年起开始专业写作,他七十多年的写作生涯,激励了数代读者去幻想、思考和创新。他创作了数百篇短篇小说,出版近五十本书,此外还写了大量的诗歌、随笔、歌剧、戏剧、电视和电影剧本。
《华氏451》和《火星编年史》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奠定了其科幻小说大师的地位。他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美国作家之一,“将现代科幻领入主流文学领域最重要的人物”。曾获2000年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卓越成就奖,2004年美国国家艺术奖章和2007年普利策特别褒扬奖。
2012年6月6日,九十一岁高龄的布拉德伯里病逝于洛杉矶。时任美国总统的巴拉克•奥巴马亲致悼词:“他的叙事才华重塑了我们的文化,拓宽了我们的世界。”
。。短评。。
#
关于雷·布拉德伯里,如果只知道一本《华氏451》显然不够完整,当我阅读这本,我一开始以为**要上位,后来发现原来是**团灭,接下来又以为是**领衔的友好交响曲,结果又上演一出**惊魂记。使用他自己的焚书梗真是太顺手与正当适宜了,而对爱伦坡的经典引用及情境再现,简直就是反手给我一个颅内高潮啊。科幻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在展现乌托邦可能性的同时,也总是能反映出最现实的阴暗与悲哀。咱就是说,人性在哪里都是相似的啊,哪怕是去了火星。
#
雷·布拉德伯里与其他科幻作家最大的不同我认为是他的文字里多了一些社会责任感。大多数的科幻作家会聚焦于故事、聚焦于未来、聚焦于全人类。但他不同,他关注个体,关注社会,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情感。
#
那么浪漫幽默但忧郁且愤世嫉俗的布拉德伯里。我们总是要逃到很远的地方,再试图去还原一个跟家一样的模样。
#
《华氏451》太优秀,显得这本有点黯淡。不过不影响我享受布拉德伯里的专属风味。他太会写那种两相对照人群的互相观看,观看带来疑惑与反叛。如果我们只是排异,而不悦纳,最后的结局一定是最坏的那个答案。
#
严格说来,布拉德伯里的这本短故事合集算不上科幻小说——或者说是硬科幻。里面并没有任何科学相关的理论,火星人和地球人都差不多。火星人引以为傲的是心灵感应和拟形,地球人引以为傲的大概就是全书中反复出现的那一艘艘火箭吧。
二十六个故事包括了十五个长故事和十一个超短插曲。散文气息浓厚的文笔,某些地方就像诗歌。全书的故事很简单:地球人在探索火星,屡战屡败后终于殖民火星,生生不息。可惜地球核战爆发,故土难离的地球人又像当年来到火星那样差不多在一夕之间完全消失,回地球参战(当然还留了几个家伙没走)。从结尾两篇《细雨将至》和《百万年郊游》里来看地球文明大概是被核战毁灭殆尽了。
布拉德伯里写作此书的目的据说是为了讽刺当时的美国政府。二战结束,铁幕降下,冷战时代开始。对人类最大的威胁显然是核武器。而美国政府在冷战初期又采取收缩和坚固既有的外交政策,内政上也大有搞“白色恐怖”的嫌疑。
这种情况下,当年为了躲避英王暴政而开发的清教徒桃源显然也有“完全堕落”的可能,而放眼全球,似乎再也没有同样的乐土了,于是地球人瞄准了宇宙里的兄弟星球——火星。所以“1991年1月”无数火箭冲天飞起,热流将冬天变作夏天。
之所以地球人不停地寻找地外文明,其实是源于孤独。当然孤独的好处是可以确认地球目前的安全,不会有地外文明的袭击和殖民,不过好奇心是无法阻止的。所以在前三批火星探险队折戟后,地球依然派出了第四批。斯佩登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他是考古学家,自然对伟大古老的文明抱有认同。地球人本身也是良莠不齐,远的不说,第四探险队内部帕克希尔和比格斯就是那种不尊重其他文化的白痴。怀尔德船长是个好人,但是他秉持“不可妄杀无罪的同类”(那两个白痴只是道德问题)这一条,所以他击杀斯佩登后也不愿呆在即将被蝗虫一样的地球人殖民的火星,转而去探索木星及其外部宇宙空间。
地球人来了。而掌握了地球人终极弱点的火星人却被水痘消灭了,余下一些火星人也变作少数民族躲进阴暗的角落里。火星上种植了大量树木,公路、房屋都建造起来,俨然变作地球第二。俗气的家伙们也来了,诸如那些在地球上禁绝幻想和恐怖艺术的混蛋们。黑人们也来了,一股脑来的,来到火星可能还是做白人的仆役。大凡一个星球要变得世俗无聊,就要有“老人”,“老人”们终于也来了。
火星人偶尔还会遇到,也许是午夜的邂逅,他们在平行的时空中享受他们的辉煌都市与绚烂烟火,而此时的地球人只看到月亮的光,蓝色的山丘和死城而已。又或者火星人变作地球人死去的亲人来抚慰生者的心灵,但是这种慰藉的需求太多,火星人不堪忍受,死了。
最后火星人的出现是为了通知这些殖民者来自地球母星的“惊喜”——“它着了火。有一部分似乎裂成了万千碎片,像一个巨大的七巧板炸裂开来,发出邪恶的炫目强光,持续了一分钟,光圈足有平日地球的三倍大,然后又逐渐缩小”——核战爆发了。最讽刺的是火星人在这个消息前还将广袤的火星土地无偿赠与地球人——显然双方都不再需要了。“接下来将是个淡季了。”
到“2005年12月”的时候,火星已经变成“静寂的城镇”,当然还有那么几个家伙愿意留下来享受这种与众不同的“一个人的王者”的生活。又二十年过去,“2026年”,火星又回到了无人的蛮荒时代,人类存在的标志正在逐渐被火星沙暴吞噬,唯一留存的是地球人制作的机器人。同一时间的地球,核战争已经结束,人类所剩无几,地面上只有智能型房屋的存在,主人一家都在核爆中被杀死,变作石墙上的剪影。最后那座房屋也被意外的火灾烧毁——故事暗示地球已经处于核冬天很久了。
仅存的一些地球人在地球文明前搭上火箭回到火星(也许只有一家人),毁掉火箭,烧掉一切地球的文书,现在他们就是火星人了。
人类以好奇心开拓了火星,又将其废弃,最后却成为安全的归宿。不知道这算是地球文明的胜利还是悲哀。地球毁灭的悲剧在于不信任,在火星的地球人亦未能免俗,愿意为那个母星里的某个国家回去战斗,这实在很好笑。爱国心超越了一切,结果却是完全毁坏了地球。
谨以顾城的诗歌作为结尾:
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 你说 它在窗帘后面/被纯白的墙壁围绕/从黄昏迁来的野花/将变成另一种颜色
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 你说 它在一个小站上/注视着周围的荒草/让列车静静驰过/带走温和的记忆
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 你说 它就在大海旁边/像金桔那么美丽/所有喜欢它的孩子/都将在早晨长大
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