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前,黄洁莉被免去滴滴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职务,滴滴顺风车业务也从8月27日零时起在全国范围内下线,回归时间未知。
事情的缘由起源于三天前,20岁浙江女孩小赵搭乘前往永嘉的滴滴顺风车,被司机残忍强奸杀害,而就在三个月前,“空姐顺风车遇害事件”曾在河南郑州上演。
一时间,所有的矛头都指向滴滴,甚至有网友在网上戏称滴滴顺风车业务是“滴滴殡葬业务”。
在大家都在声讨滴滴顺风车存在的产品逻辑以及管理缺陷的同时,忽略了滴滴是目前最大的互联网共享社会化用工平台,是中国社会化用工的实践者。
为很多企业指明了新的用工道路,尝试新的公司人员组织变革。
传统领域的居间服务及经纪服务就是社会化用工形态,但是为什么这两年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社会化用工的人员组织结构,将企业与员工的雇佣关系改为合作关系呢?
1
适应业务快速变革的需求
企业无时不刻在寻找性价比最高的资源配置方式。
简单来说就是:
业务量多的时候,企业可以通过灵活用工增加外部人员的雇佣量;
业务量少时,可以快速裁减这些外部人员和公司的关系不再是雇佣关系,而是合作关系,这样的用工形式可以为公司节省大量成本支出。
滴滴出行则是典型的社会化用工企业,他们和司机之间属于合作关系,将劳动时间交给了司机掌控。
司机可以把它当成全职工作来做,也可以有自己的核心工作,闲来无事可以赚外快。
同时,滴滴也不会为这些缴纳社保及公积金等费用,只需要滴滴终端对这些司机进行运营和管控,进而可节省大量人力成本支出。
当下各种商业模式及创新业务形态层出不穷,资本市场及投资调性具有不确定性,内外部环境都不容乐观,很多企业开始焦虑,不知应该如何调整目前的组织架构才能适应VUCA时代的变化。
2
组织创新需求
深耕北京市场超过20年,业务横跨传统顾问、代理、新房、二手、租赁、养老等领域的北京中原地产,正悄然对业务架构进行调整。
隶属于北京中原的部分业务部门,正纷纷独立出来。
对外仍保留北京中原统一的品牌形象,对内则作为“合伙公司”进行运作。
北京中原则变成一个平台公司,仅保留人事、财务、培训、IT、数据、企划等职能部门,进行平台的规则制定,并提供各项支持。
平台公司不插手“合作公司”的人事、财务及具体业务。
北京中原地产的这次组织结构调整,正是为了应对新时期的业务变革,很多企业一直都在寻求轻量化的管理模式,力图打破僵化的、具有庞大组织的、复杂的流程、以及固化的职能与岗位的旧管理模式。
企业要做的就是改变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以岗位配置为核心的方式,打破8小时的工作时间限制,将工作时间交给合作者。
类似于滴滴,司机想上班那就接单,不想上就可以关闭接单,时间灵活,自己掌控,以适应企业工作任务及劳动者需求。
3
成本及风险管控的问题
在劳动关系中,企业被认为具有强势的属性,中国的劳动法倾向于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所以对企业人员风险管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稍有不慎,就会陷入被动的局面,进而不得不支出大量成本去解决问题。
比如顺丰,曾经因为劳动合同关系,在做组织架构调整的时候,在解除劳动合同的事情上花了3亿,其中一位副总裁就花了1.9亿。
一些企业通过改变组织结构、调整业务模式,更多的采用与自然人合作或承包等方式去解决风险问题,但是同时,又对如何合规结算、支付没有实际的操作经验,一旦失误,就会成为税务稽查的对象。
从以上三个问题来看,企业改变组织架构,使用社会化用工既能节省成本,也能提高企业效益,同时又能降低企业风险,社会化用工是未来企业组织架构调整的主流方向。
想跟锴哥探讨“社会化用工”模式?
想要了解更多“社会化用工”资讯?
欢迎添加锴哥二维码,进群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