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月份以来,我们小学教研组一行8人先后视导了本县的4所驻城小学和1所乡镇中心小学。作为音乐教研员的我,负责检查督导每所学校的音乐教学教研工作情况。音乐作为人们传统观念中的小学科或者说是“副科”,其教学教研工作情况普遍不受重视,再加上本次是不提前通知的常态化视导,我心里已经做好准备,并没有太高的预期,但现实情况还是令我倍感意外。
不容乐观的现状
教学准备严重不足:从五所学校的情况来看,有一半以上学校的音乐老师在上课时没有使用钢琴或电子琴,学生也没有使用循环教材或任何纸质歌谱。有的是因为学校没有提供设备,有的是因为老师自己怕麻烦等等,情况不一而足。
难以想象,学生在没有书,没有琴且教师缺乏有效教学手段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够有效地教会学生一首歌曲?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常态课必须要有琴、有书、有课件,这“三有”必须做到,且要成为一种常态,一种习惯。这是上好音乐课的第一步。
教学理念陈旧落后:从整体来看,大部分老师的教学流程还是比较清晰的,但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满堂听”、“满堂灌”或者是“满堂唱”的现象比比皆是,老师们运用的最多的方法是“师一句,生一句”的口传心授的老方法,哪儿错了哪儿再多唱几次,机械重复且效率不高,缺乏有效的、合适的教学方法。部分老师对歌曲的分析不够,教学难点把握不准,甚至都“不像”一节音乐课。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位音乐老师甚至别出心裁地上了一节“四不像”音乐课。她为了标新立异,没有教教材中的内容,而是从别处找来一个类似音乐节奏游戏的软件,然后整节课都用来进行反复地练习,貌似新颖,实际上如同所有的电子游戏一样,锻炼的是学生的反应能力,而学生实际的音乐素养并未得到任何提升。这节课的背后体现的是老师教学理念的缺失:音乐课的任务是什么?我们要教什么?这样的课我该如何与她交流,令人头疼。
备课流于形式:大部分的老师备课都是流于形式,二次备课和教学反思基本没有,有个别一两本字迹比较认真,基本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研活动有名无实:大部分学校的音乐学科都是和其他技能学科合在一起举行教研活动的。比如我原来所在的学校,这次教研活动上音乐课,下次就上美术课,以此类推。上完以后评课,大家不分学科都说几句。至于活动主题,活动效果,那就看执教老师的责任心和学校的重视程度了。甚至能像这样无主题、无中心地把教研活动搞起来也已经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了!如果说是针对本学科的专项教研活动,可能一学期下来一次都没有。也就是说,大部分学校针对音乐学科的校本教研基本是零。
意外的惊喜
当然,也有意外地惊喜,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实小西校区视导时听到的两节课。
第一节课是一节四年级的欣赏课《微笑波尔卡》,是由一位教龄大约有10年左右的音乐老师执教的。她驾驭能力强,音乐素养好,教学流程清晰流畅,整节课很好地利用“红领巾”作为道具,带领学生唱、动、做,灵活多变,新颖有趣,且很有新意和想法。在我听过的十节音乐课中独树一帜,令我惊喜不已。
另一节课是一位教龄大约有六七年的音乐老师执教的,整体效果要比上一位老师弱一点。但作为一节一年级的音乐常态课,能够有思路、有方法、有课件,能够有效地组织教学,顺利达成教学任务,已经非常值得肯定,在我听过的音乐课里也是可圈可点。
以上两节课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有比较精美的课件,有充分的构思,甚至第二节一年级的音乐课为了有好的课堂纪律,班主任还坐在教室后面压阵。
首先,说明她们都很重视,尽管有提前准备和抄课的嫌疑,但她们自身的驾驭能力和音乐素养都非常棒。另外,也说明学校高度重视,做了严格的要求。
从她们身上,我似乎又看到了生机和希望。
未来工作的思考
面对以上的情况,我心里有点沉重。作为我,能做些什么?又该怎么做?如果仅仅针对个别教师进行批评和建议,可能对整体大局无济于事。我应该在什么场合?或者用什么方式?来传达我的构想和建议,才能对本县的音乐教育做出一点点的贡献和改变。可能既要有个人想法,也要有行政手段,既要有建议,也要有督查评估,或许才能稍微有点效果。
1.做一份调查问卷。我准备设计一份接地气的音乐教学调查问卷,以后每次到一所学校视导时,抽取两三个班级,每班请10名学生做一下,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当前音乐教育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备课、上课建议。与其无效地抄教案,不如有效地进行注书式备课+教学反思,尤其是针对工作时间较长的老师。备课重在实效,而不是形式,应该鼓励百花齐放,各具特色。
3.教研活动与集体备课建议。因为一个学校里音乐学科教师人数较少,部分学校也缺乏领军人物,有时很难组织有质量的音乐教研活动。面对这种情况,能否集团内相对集中或者相邻学校相对集中,选择一位有责任心的、教学水平较高的音乐老师来负责操作。哪怕每个月只搞一次有质量的音乐教学教研活动,也好于那种一学期都在打酱油式的,有名无实的教研活动。
当然,以上我的思考还很浅薄。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提高学科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可能也是所有学科共性的问题。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们永远在路上。
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带着以上的思考,我将继续努力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