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431175/44958d08fc765b4e.jpg)
很多人不知晚唐有个叫曹松的诗人,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诗句大家耳熟能详,这句诗就是曹松所写。
当以名气定优劣的当下,曹松的诗自然就籍籍无名了,但古人似乎更实事求是一些,《唐才子传》说他“学贾岛为诗,深入幽境,然无枯淡之癖……苦极于诗,然别有一种风味……”。
曹松的诗有146首流传到今天,也不算少了。近来很认真地把他的诗都看了,觉得《唐才子传》所言不虚。
1,
曹松没怎么当过官,也就没留下多少事迹,仅知他是淮南道舒州(如今安徽桐城、潜山一带),生于老百姓家庭,祖辈父辈都没有仕途的记录。
普通家庭出身,要想干出点名堂,要么从军,要么科考。曹松选择了后者,没想到却误了终身。他生于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一说生于太和四年(830年),一生经历文宗、武宗、懿宗、宣宗、僖宗、昭宗六个皇帝,执着地参加科举考试整整半个多世纪,他的同龄人考中进士做了官直到退休,他却还榜上无名。
直到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曹松再度落榜后,靠皇帝恩赏才被补上。《唐摭言》记载,唐昭宗开恩,从落榜士子里选了些“孤贫屈人,特敕授官”,曹松和几个高龄士子都被挑选出来,作为朝廷惜老怜贫的榜样,被录入当年进士名额,号称“五老榜”,而此时的曹松已73岁高龄(如按830年出生,也71岁了)。
现代人很难想象和理解曹松的生活。
这个几乎布衣一生的人,常年在外奔波,生活自是清苦,也时时涌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羁留异乡的苦楚和对故乡的眷念,化作诗篇,一定是感人的。
比如《岭南道中》:
百花成实未成归,
未必归心与志违。
但有壶觞资逸咏,
尽交风景入清机。
半川阴雾藏高木,
一道晴蜺杂落晖。
游子马前芳草合,
鹧鸪啼歇又南飞。
百花虽已结果但未必都能回归本位,可见人心与志向不一致。即便如此,仍可以通过享受美酒佳肴和自然风光,将风景和内心深处的宁静融合在一起。但毕竟是游子啊,在他眼里,江水被阴雾掩盖,阳光虽能穿透迷雾,可也是落晖了。在这个场景中,他经过芳草地,听鹧鸪的啼声,见鸟儿南飞,心里一定不是滋味。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31175/6ced8dad61673724.jpg)
有一年中秋节,只身在外的曹松望着天空的皎月,思绪万千,写下《中秋对月》:
无云世界秋三五,
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
不曾私照一人家。
月色本无私,不止照耀帝王家,也照耀普通人家,它的光明对帝王家和普通人都是一样的。可现实呢?晚唐朝局混乱,普通士子想要有个好前程更难,曹松希望世道公平,能像明月那样,既照帝王家,也能照照他们这些平头百姓。
秋天易悲,春天该好些吧?看曹松的《九江暮春书事》怎么说:
杨柳城初锁,
轮蹄息去踪。
春流无旧岸,
夜色失诸峰。
影动渔边火,
声迟话后钟。
明朝回去雁,
谁向北郊逢。
暮春时节,少了游春的喧闹。春水浩浩,似乎让人茫然失所,而夜色笼罩,山峰隐匿其中,世事皆成虚无。渔火光摇曳,声音在钟声后才传来。明天早晨,南飞的大雁将回家,不知谁在北郊相遇呢?诗人对于未来的期盼与困惑,都在最后两句中。
这首诗深沉古拙却又不失优雅,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索和对未来的期许,是曹松诗里的上乘之作。
曹松眼里的冬天怎么样?看看《冬日登江楼》:
高楼临古岸,
野步晚来登。
江水因寒落,
山云为雪凝。
远村虽入望,
危槛不堪凭。
亲老未归去,
乡愁徒自兴。
冬日夜登江楼,所见景象萧索、凝重,一如诗人心情。登楼远望,山村虽在,但楼上的栏杆已靠不住了。年老仍在漂泊,乡情不尽涌起。思念亲人,怀念故土,诗人孤寂的感受无处抒发。
《南海旅次》干脆抒发思归之情:
忆归休上越王台,
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
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
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
年年争发被春催。
这首诗是曹松中进士的前几年客居南海(今广州市)时写的,堪称他的羁旅诗代表作,抒发羁留南海的万缕归思。此诗格调沉郁、境界苍凉,既有羁旅漂泊的愁苦,也流露出屡试不第的失意情怀。
2,
都说曹松羁旅诗写得好,其实,按他的经历,其诗该悲,可他的不少诗还是挺乐观的。
比如《商山夜闻泉》:
泻月声不断,
坐来心益闲。
无人知落处,
万木冷空山。
远忆云容外,
幽疑石缝间。
那辞通曙听,
明日度蓝关。
用“泻月声”形容泉水流淌,衬托其境之清幽。诗人在清幽的环境里,心境终于得以安闲。泉水不知流向何处,万木空山,万籁俱寂,这时最容易浮想联翩。流泉之声一直听下去,直到天明,那时还要越过蓝关,迎接新的挑战。
全诗围绕“夜闻泉”展开,大自然的幽深之美,和岁月的沧桑、人事的渺茫、对未来的期盼尽在这40字中。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31175/5c7b215a32694c1f.jpg)
再如《荆南道中》:
十月荒郊雪气催,
依稀愁色认阳台。
游秦分系三条烛,
出楚心殊一寸灰。
高柳莫遮寒月落,
空桑不放夜风回。
如何住在猿声里,
却被蝉吟引下来。
再如《慈恩寺东楼》:
寺楼凉出竹,
非与曲江赊。
野火流穿苑,
秦山叠入巴。
风梢离众叶,
岸角积虚沙。
此地钟声近,
令人思未涯。
再如《江外除夜》:
千门庭燎照楼台,
总为年光急急催。
半夜腊因风卷去,
五更春被角吹来。
宁无好鸟思花发,
应有游鱼待冻开。
不是多岐渐平稳,
谁能呼酒祝昭回。
再如《滕王阁春日晚眺》
凌春帝子阁,
偶眺日移西。
浪势平花坞,
帆阴上柳堤。
凝岚藏宿翼,
叠鼓碎归蹄。
只此长吟咏,
因高思不迷。
曹松有些小诗写得温柔可爱。
像这首《春草》:
不独满池塘,
梦中佳句香。
春风有馀力,
引上古城墙。
《寒食日题杜鹃花》也如此:
一朵又一朵,
并开寒食时。
谁家不禁火,
总在此花枝。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31175/c30b18011a8d5ff1.jpg)
3,
曹松最有名的诗句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出自《己亥岁感事》(二首其一),全诗如下:
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首诗写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当时正值唐末战乱,这首诗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百姓的同情。
江南泽国水乡原本是富庶之地,但战事一起,百姓如何能谋得安稳的生活呢?诗人悲愤地质问:请君别再提封侯的事了,将领功成名就的背后,是无数战士(也包括老百姓)的累累白骨。
曹松身处唐末乱世,亲身经历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祸,此诗有感而发,不是写一次战役,而是概括了唐末甚至古往今来战争带来的灾难,所以,“一将功成万骨枯”自问世以来就被视为最有代表性的战争题材的诗句之一,甚至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
4,
曹松中进士后,当了小官“校书郎”,属于秘书省的属吏。此时唐朝已经奄奄一息,名存实亡。两年后,曹松去世,又过了几年,大唐灭亡。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31175/abc059cc8725b0db.jpg)
曹松的一生,伴随着唐朝最混乱的时候,宦官杀君立君、军阀割据混战、农民起义遍地烽烟,在这种环境里,他还执意科考,力图为国家做点事,也真不易。
有人说曹松一生很悲剧,也未必,科考、隐居、漫游,做自己喜欢的事,挺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31175/d9da709f6224e06c.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