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弥小木
前几天点进一部新剧,女主是一位“高敏感”人。
在剧中,女主将她的“高敏感”应用在了工作中。如何应用的呢?女主的工作主要是查案。每一次令人烧脑的案件,确切地说,其他人都还没怎么实际勘察,就会派她出马。利用她的“高敏感”,在大脑的“想象”中完成案件的侦查。
作为一名观众,看剧情的时候,真的是忍不住在笑“这真的是'高敏感'吗?”如果是,让那些真正具有“高敏感”特征的人情何以堪?
没多久,在一本书中,看到了“高敏感”的定义:高敏感是指一个人在某些方面的敏感度要比其他人高,能看出别人看不出的东西,听到别人听不到的东西,或者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东西。当然前提是,这些东西是客观存在的。
“客观存在”是“高敏感”很重要的一点。
“如果一个人感受到的是别人感受不到、客观上也并不存在的东西,那么这不是高敏感,这是患了疾病的表现。比如一些得了精神疾病的人,就会出现幻觉,听到实际并不存在的声音,看到实际并不存在的人或图像。”
这两段话,来自有着10年临床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朱志慧的《我总是想太多》。看到书中的这两段话,很自然地想起了女主用“高敏感”查案的剧情。
咳,那是“高敏感”的“神级别”了吧。
“高敏感”这个词,这几年经常看到,市面上讲“高敏感”的书籍也不少,每一位作者对于高敏感都会有自己的解答。在《我总是想太多》里,同样有关于“高敏感”的解析,以及如何改变。
![](https://img.haomeiwen.com/i2394347/b2df5e803d359d0f.jpg)
拿到这本书是一口气读完的,读完之后,放了挺长一段时间。但书中的一些内容,却时时涌上心头,这是一本会让人回味的书籍,尤其是关于“资源”的部分。
逐渐减少的夸奖
不知道大家有没发现一个现象?
婴儿大概是大多数人的一生中,收获赞美声最多的时刻。随着年龄的增加,夸奖声逐渐减少。慢慢地,经常被夸奖的人,成了领域的“顶端”人物。
成绩最好的、最乖巧的、最漂亮的、最有能力的……普普通通的人,接受的夸奖声逐渐消失。除非,你的身边有真正“看见”你的人。
可惜,在成长的过程中,“看见”别人,“看见”自己变得很困难。
与其等待他人的肯定与夸奖,不如学会自我肯定。学会自我肯定,也是朱志慧在《我总是想太多》里提到的“自我呵护”。
如何“自我呵护”?朱志慧分享了建立“资源”的方法。
发现内部资源
什么是“资源”?朱志慧给的定义是:能给你带来正性的情绪和感受的那些内容。具体又可以分成三种:
内部资源
外部资源
新资源
先来说说“内部资源”。
什么是“内部资源”?简单来说,就是与生俱来的品质与能力,比如乐观、善良、喜欢动手等等。
也许因为太过平常,也许觉得不算什么,但这些却是属于个人独有的“内部资源”。把它们挖出来,学会“看见”自己的“好”。
如果不习惯,可以试着借助自我肯定的语言,来帮助打开“看见”自己的眼光。学会自我呵护,从发现自己的“内部资源”开始。
寻找外部资源
对于外部资源,朱志慧在《我总是想太多》里,分享了三个途径:
他人或机构
大自然
物品
这三个途径,个人最推荐“大自然”。电子产品的普遍,让我们几乎快被困在屏幕世界。与大自然失联太久,都忘了大自然是我们滋养自己很好的外部资源。
举个简单的例子。
这是前段时间做的大自然的曼荼罗。好看吗?是否好看倒是其次,关键是在和孩子一起去捡落叶,回家摆曼荼罗的整个过程很舒服,让人的内心得到平静与滋养。
哪怕什么都不做,就静静地在大自然中待着,都能降低一个人的压力水平。这话不是我说的,有人做过这样的调查。
走进大自然,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精神滋养吧。
建立新资源
如果内部资源、外部资源,都还不够呵护你的内心的话,那就试试建立新的资源。
如何建立新资源?朱志慧提供了两个方法
想象
行动
想象的资源,有点类似于在想象中完成自我肯定。相较于“想象”,个人更推荐“行动”。因为,只有实实在在通过行动,才能看到行动带来的结果。
毕竟,看得见的成长,更能给人力量。
写在结尾的话
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对于一个不太懂“浪漫”的人来说,不如换成“舒心”更贴切。
好好爱自己,5个字,多简单啊。但真正做到,又何其困难,尤其对于“高敏感”人群来说。好在,从建立属于自己的资源开始,一点点学会爱自己,总是不难的。
有了这样的铠甲,“总是想太多”也没什么好怕的了。
Hi~我是弥小木
家有两娃,一儿一女(小学生+初中生)
佛系养娃的沪漂老母亲~
孩子们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挑战课题。
老母亲一边学习怎样当妈,一边保持自我的成长。
分享女孩&男孩养育干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