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诗人简介

诗人简介

作者: 剌剌秧 | 来源:发表于2019-03-06 10:00 被阅读6次

    张九龄(六七八至七四〇),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官至尚书右丞相。守正嫉邪,敢言直谏,为开元贤相。后受李林甫排挤,贬为荆州长史。死后赐谥文献。

    张九龄人品典正,诗品雅丽:“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格未遒。陈正字(子昂)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而诗品乃醇。”(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他早期的诗歌和雅清淡,后期遭谗被贬后,诗风转为劲练质朴,寄托深远。

    李白(七〇一至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出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城)。五岁时随父迁回四川绵州彰明(今属四川江油)。二十五岁出蜀漫游干谒,仗剑任侠,访道学仙,遍访时贤,纵酒赋诗,结交文友。其狂放的个性和天赋的诗才闻名遐迩。贺知章见到他的《蜀道难》诗,称之为“谪仙人”。天宝元年(七四二),李白应诏入京,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特殊的礼遇。但玄宗只是把他当做一个清客。后因遭权贵谗毁,天宝三年(七四四)春天被玄宗“赐金放还”。安史之乱中,李白隐卧庐山,永王李[插图]东巡,召至幕中。至德二年(七五七),李[插图]谋乱兵败,李白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途中遇赦而回。宝应元年(七六二),在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处病逝。

    李白是个天才的诗人,世称“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杜甫称赞他“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春日忆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李白诗以乐府、绝句最为杰出。明胡震亨说:“太白于乐府最深,古题无一弗拟,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合而若离,离而实合,曲尽拟古之妙。”(《唐音癸签》)明陆时雍称其“殆天授,非人力也”(《诗镜总论》)。明李攀龙称李白的绝句“实唐三百年一人”(明王世贞《艺苑卮言》)。明胡应麟则以为他“绝句超然自得,冠古绝今”(《诗薮》)。这是因为在诸体诗中,乐府歌行与绝句较少拘束,最适合李白展示其豪迈纵逸的天才。今有《李太白全集》行世,《全唐诗》编其诗二十五卷。

    杜甫(七一二至七七〇),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市),世居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开元二十三年(七三五)杜甫举进士落第后,“壮游”于梁宋、齐鲁间达十余年。安史之乱时,杜甫被困长安,至德二年(七五七)赴凤翔朝见肃宗,拜左拾遗。后流寓剑南,曾在严武幕下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因称“杜工部”。大历五年(七七〇)病死于湘中。

    杜甫世称“诗圣”,又其诗全面反映出唐代社会的变化,因此得到“诗史”的称誉。杜甫诗作各体皆工,尤长于五、七律与长篇五古和七言歌行,并具有“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胡应麟认为杜诗“精粗、巨细、巧拙、新陈、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参其格调,实与盛唐大别。其能荟萃前人在此,滥觞后世亦在此。且言理近经,叙事兼史,尤诗家绝睹”。(《诗薮》)他的诗作结合了博大精深的思想、真挚深切的感情,在伤时悯乱的作品中,处处流露出忠君爱国的情操。今有《杜工部集》二十卷、《补遗》一卷行世,《全唐诗》编其诗十九卷。

    王维(七〇一至七六一),字摩诘,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晋中市),后迁居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市)。开元九年(七二一)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史之乱后,因曾任伪职而被贬官,但不久复为太子左庶子,上元元年(七六〇)为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多才多艺,诗文、书画、音乐无不精通,这使他的诗作既富音律之韵,又多绘画之美。宋苏轼评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王维又笃志奉佛,晚年在退朝之余,焚香默坐,以诵禅为事,因而他的诗作极富禅趣,尤其是其山水田园诗。王维诗兼众体,尤擅长五言律绝,与孟浩然齐名,被视作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世称“王孟”。王维死后,代宗命人辑其遗文,编成《王维集》十卷,另清赵殿成撰有《王右丞集笺注》。《全唐诗》编其诗四卷。

    孟浩然(六八九至七四〇),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市)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开元间入长安,应试不第。开元二十五年(七三七)入荆州长史张九龄幕为从事,次年归里。二十八年(七四〇)因疽病复发而死,终身不仕。孟浩然擅五言诗,尤工五律,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意境清逸,富有生活情趣,其诗“秀雅不及王(维),而闲澹颇自成局”(明胡震亨撰《唐音癸签》引),在盛唐诗坛别具一格。今有《孟浩然诗集》三卷传世,《全唐诗》编其诗二卷。

    王昌龄(约六九四至约七五七),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七二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曾先后被贬为江宁尉和龙标尉,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安史之乱中,为亳州刺史阎丘晓所杀。王昌龄长于七绝,其诗构思精巧,语言凝练,能以短小篇幅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沈德潜形容王昌龄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不尽,谓之唐人《骚》语可”(《唐诗别裁集》)。《全唐诗》编其诗四卷。

    丘为(约七〇三至约七九八),嘉兴(今属浙江)人。累试不第,归山读书数年。天宝二年(七四三)进士及第。累官太子右庶子,以左散骑常侍致仕,九十六岁卒。丘为与王维、刘长卿友善,时相唱和。诗多写山林隐逸和田园生活,明唐汝询评他的诗“未免染吴音,然亦清倩不凡”(《唐诗解》)。《全唐诗》存其诗十三首。

    綦毋潜(生卒年不详),字孝通,虔州南康(今江西南康市)人。开元十四年(七二六)进士及第,曾任右拾遗,终著作郎。天宝末年归隐。綦毋潜与张九龄、孟浩然、储光羲、高适、卢象等友善,与李颀、王维唱和诗尤多。唐殷璠评他的诗“屹峭足佳句,善写方外之情”(《河岳英灵集》)。《全唐诗》收其诗一卷。

    常建(生卒年不详),开元十五年(七二七)进士及第,曾任盱眙尉。常建之诗在当时极受推崇。殷[插图]评论说:“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惟论意表。”(《河岳英灵集》)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灵慧雅秀、轻隽幽玄。有《常建诗集》一卷,《全唐诗》录其诗一卷。

    岑参(七一七至七七〇),祖籍南阳(今属河南),后徙居荆州江陵(今属湖北)。天宝三年(七四四)进士。官至嘉州刺史终,世称“岑嘉州”。岑参“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辛文房《唐才子传》),创作了许多描绘边塞风光、生活的诗作,与高适并称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世称“高岑”。奇峭苍峻是岑诗的特点,他最擅长五古、七古,胡应麟称赞其五古“清新奇逸,大是俊才”(《诗薮》),施补华称其七古“劲骨奇翼,如霜天一鹗,故施之边塞最宜”(《岘佣说诗》)。有《岑嘉州集》七卷行世,《全唐诗》编其诗四卷

    元结(七一九至七七二),字次山,自号元子、猗[插图]子、漫郎、聱叟等。汝州鲁山(今河南鲁山县)人。天宝十三年(七五四)举进士。安史之乱中,任山南东道节度参谋,击讨史思明。唐代宗时,两度出任道州刺史,颇有政声。大历七年(七七二)病死于旅舍。

    元结是盛唐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文章“笔力雄健,意气超拔”(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为古文运动之先驱。他的诗歌自创一格,“欲质不欲野,欲朴不欲陋,欲拙不欲固”(湛若水《元次山集序》),所作《悯农诗》、《舂陵行》、《贼退示官事》等诗,以忧道悯世之思,“质实无华,最为淳古”(许学夷《诗源辨体》),开中唐元、白诗风。元结著述颇富,惜散逸亦多。后人辑有《元次山文集》十卷,《全唐诗》编其诗二卷。

    韦应物(约七三七至约七九二),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天宝年间为玄宗侍卫,后入太学读书,历任洛阳丞、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等职,故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任满罢官,后居苏州,贞元八年前后,卒于苏州。

    韦诗以山水田园诗为多,艺术风格高雅闲淡、清丽自然。诸体皆工,而以五言古体为最出色,今存《韦应物集》十卷,《全唐诗》编其诗十卷。

    柳宗元(七七三至八一九),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世称“柳河东”。贞元九年(七九三)登进士第。永贞元年(八〇五)因参与王叔文革新,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召还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四年后卒于任上。

    柳宗元是唐代古文大家,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的主将,世称“韩柳”。他又工于诗,其诗“发纤[插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后人常把他与韦应物并称为“韦柳”。今有《柳河东集》三十卷行世,《全唐诗》编其诗四卷。

    孟郊(七五一至八一四),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郡望平昌(今山东安丘)。元和九年(八一四)暴疾卒。孟郊生性孤直,不谐世媚俗,一生穷困潦倒,却刻意吟诗,到了“刿目[插图]心,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掐擢胄贤”(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的地步。

    他的诗“蹇涩穷僻,琢削不假,真苦吟而成”(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苏轼将他与贾岛并称为“郊寒岛瘦”(《祭柳子玉文》)。传有《孟东野诗集》十卷,《全唐诗》编其诗十卷。

    陈子昂(六六一至七〇二),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文明元年(六八四)登进士第,当过麟台正字、右拾遗。世称“陈正字”或“陈拾遗”。圣历元年(六九八)辞官回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初唐诗歌革新的先驱,他反对齐梁诗风,提倡复兴“汉魏风骨”,强调寄兴。刘克庄评曰:“陈拾遗首唱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后村诗话》)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巨大贡献。今有《陈伯玉文集》十卷行世,《全唐诗》编其诗二卷。

    李颀(生卒年不详),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家居颍阳(今河南登封市)。开元二十三年(七三五)进士,当过新乡尉,后弃官隐居颍阳东川。他交游广泛,与王昌龄、崔颢、高适、岑参、王维、綦毋潜等著名诗人都有交往,诗名颇著。最擅七言,胡应麟把他与高适、岑参、王维并称,形容为“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诗薮》)。今存《李颀诗集》,《全唐诗》存其诗三卷。

    韩愈(七六八至八二四),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今属河北),故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七九二)进士,入仕后两度以直谏远贬南荒,官终吏部侍郎。长庆四年(八二四)卒,世称“韩吏部”或“韩文公”。

    韩愈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也是当时的文坛盟主,诗歌吸收古文的章法、句式,“以文为诗”(《后山诗话》引苏轼语),因而表现出“骋驾气势,崭绝崛强”(高[插图]《唐诗品汇》)的特色。同时,为了出奇制胜、别开生面,韩愈诗喜用险韵、奇字、古句、方言,苏轼认为“诗格之变自退之始”(《王直方诗话》引)。方东树评韩诗“笔力强,造语奇,取境阔,蓄势远,用法变化而深严”,可谓概括了其特点。今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及《外集》行世,《全唐诗》编其诗十卷。

    白居易(七七二至八四六),字乐天,祖籍太原,居于下[插图] (今陕西渭南)。贞元十六年(八〇〇)进士,元和初,官至赞善大夫,因谏事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多历州刺史,终以刑部尚书致仕。白居易晚年皈依佛教,吟咏自适,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白居易以诗著称,早年与元稹齐名,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齐名,称“刘白”。元和年间提倡新乐府,影响深远。他的作品“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薛雪《一瓢诗话》)。他的七言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最著名。后世把白居易和元稹的这类七言长篇叙事歌行称作“长庆体”(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现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五卷,《全唐诗》编其诗三十九卷。

    李商隐(八一三至八五八),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大和年间,为天平节度使令狐楚赏识,辟为巡官,并亲授骈文。开成二年(八三七)因令狐楚之子令狐绹之荐,登进士第。因无端卷入“牛、李党争”,一生困顿,沉沦下潦,英年而卒。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之巨擘,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他又与温庭筠、段成式以骈文著名,三人皆排行十六,故时号“三十六体”。李商隐之七律、七绝最受人称道,其七律“襞绩重重,长于讽谕,中有顿挫沉着可接武少陵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其七绝“寄托深而措词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叶燮《原诗》)。吴乔评曰:“于李、杜、韩后,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唯李义山一人。”(《围炉诗话》)今有《李义山诗集》六卷,《全唐诗》编其诗三卷。

    高适(约七〇〇至七六五),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tiáo)(今河北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天宝八载(七四九),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安史乱后屡为刺史节镇,广德中以左散骑常侍封渤海侯,世称“高常侍”。永泰元年(七六五)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雄浑悲壮”是其边塞诗的突出特点。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全唐诗》编其诗四卷。

    王勃(六五〇至六七六),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不到二十岁即应科举及第。官虢州参军。往交趾探望父亲,归来渡海时溺水受惊而卒。王勃自幼聪慧,早有文名,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胡应麟称其五律“兴象宛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诗薮》)。有《王子安集》十六卷,《全唐诗》编其诗二卷。

    骆宾王(约六三八至约六八四),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显庆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属官,累官侍御史。不久获罪下狱,贬为临海(今浙江天台)丞,世称“骆临海”。光宅元年(六八四)从徐敬业讨武则天,兵败不知所踪。骆宾王诗文兼长,尤擅七言歌行,五律也时有佳作。有《骆宾王文集》十卷行世,《全唐诗》编其诗三卷。

    杜审言(约六四五至七〇八),字必简,祖籍襄阳,迁居巩县(今属河南)。“诗圣”杜甫的祖父。中宗神龙元年(七〇五)因依附张易之而被流放岭南,次年赦归。杜审言善诗,工书翰,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其五言律诗“体自整栗,语自雄丽”(许学夷《诗源辨体》),对近体诗的成熟是有贡献的。《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沈佺期(约六五六至七一三),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神龙元年(七〇五)因依附张易之而流放驩州(今越南),后又召为起居郎,官至太子詹事,世称“沈詹事”。沈佺期擅诗文,与宋之问被时人并称“沈宋”。他长于五言、七言律诗,靡丽清婉,对律诗的定型是有贡献的。有明人辑《沈詹事诗集》七卷,《全唐诗》编其诗三卷。

    宋之问(约六五六至七一二),一名少连,字延清,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一说汾州(今山西汾阳)人。高宗上元二年(六七五)进士,神龙元年(七〇五)因攀附张易之而贬为泷州参军,后起为鸿胪主簿,官至考功员外郎。不久,又因受贿被贬为越州长史。唐玄宗先天年间,赐死于桂州。宋之问和沈佺期一样长于文词,时称“沈宋”。其诗多为宫廷应制之作,“平正典重,赡丽精严”(胡应麟《诗薮》)。今有明人辑《宋学士集》九卷,《全唐诗》编其诗三卷。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太极元年(七一二)进士及第。官荥阳主簿调洛阳尉。王湾词翰早著,工五言。今仅存诗十首,载《全唐诗》卷一五五。

    刘长卿(?至约七九〇),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天宝年间登进士第。入仕后曾两度遭贬,官至随州刺史。刘长卿在肃宗、代宗期间诗名颇著,尤擅五言诗,自诩“五言长城”。人们往往把他作为盛唐与中唐的分野,胡应麟称其诗“自成中唐,与盛唐分道矣”(《诗薮》)。有《刘长卿集》十卷,《全唐诗》编其诗五卷。

    钱起(约七一〇至约七八二),字仲文,吴兴(今属浙江)人。天宝九年(七五〇)进士,官至考功郎中等。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又与郎士元合称“钱郎”。钱起诗多饯别应酬之作,大历中声名甚著。纪昀评曰:“大历以还,诗格初变,开宝浑厚之气渐远渐漓,风调相高,稍趋浮响。升降之关,十子实为之职志。起与郎士元,其称首也。然温秀蕴藉,不失风人之旨,前辈典型,犹有存焉。”(《四库全书总目》)今有《钱考功集》十卷,《全唐诗》编其诗四卷。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尤擅七绝。其七绝“蕴藉含蓄,意在言外”。有《韩君平集》八卷,《全唐诗》编其诗三卷。

    刘眘(shèn)虚(生卒年不详),字全乙,洪州新吴(今江西奉新县)人。为人淡泊,与王昌龄、孟浩然友善。其诗“情幽兴远,思苦语奇;忽有所见,便惊众听”。《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戴叔伦(七三二至七八九),字次公,一字幼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累迁至抚州刺史,终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请为道士。有诗名,徐献忠评其诗“情旨余旷,而调颇促急”(《唐诗品》)。《全唐诗》编其诗二卷。

    卢纶(七四八至约七九九),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大历间考进士不中,因文才受宰相元载赏识而当了阌(wén)乡尉,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在代宗、德宗朝,诗名颇著,文宗尤爱其诗。尤其是他的《塞下曲》六首,劲健爽捷,“有盛唐之音”(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有《卢户部诗集》十卷,已逸。《全唐诗》编其诗五卷。

    李益(七四八至约八二七),字君虞,郑州(今属河南)人,郡望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大历四年(七六九)进士。曾几度入节度使幕府为从事,随军出征边塞。元和年间召还为都官郎中,以礼部尚书致仕。李益诸体皆工,其边塞诗很著名,“多抑扬激厉悲离之作,高适、岑参之流也”(辛文房《唐才子传》)。其七言绝句为中唐一绝,气韵风骨直追李白、王昌龄。今有《李益集》二卷行世,《全唐诗》编其诗二卷

    司空曙(生卒年不详),字文初,一字文明,广平(今河北永年县)人。大历初中进士,当过右拾遗、长林丞,官终虞部郎中。司空曙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婉雅闲淡,语近性情”(胡震亨《唐音癸签》)。有《司空曙诗集》(一作《司空文明集》)二卷,《全唐诗》编其诗二卷。

    张籍(约七六六至约八三〇),字文昌,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后迁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贞元十五年(七九九)进士,官至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张籍工诗,尤以乐府诗最受人称道。白居易赋诗称颂张籍“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读张籍古乐府诗》)。由于诗风与王建相近,宋代人常以“张王”并称。有《张司业集》八卷,《全唐诗》编其诗五卷。

    杜牧(八〇三至八五三),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二年(八二八)进士,历官中央与地方,官终中书舍人。杜牧慷慨有大略,诗文并擅。工近体,七绝咏史更议论开辟,思想深邃,为一时之冠。他作诗力求“苦心为诗,唯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杜牧《献诗启》)。当时人评其诗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全唐诗》编其诗八卷。

    许浑(生卒年不详),字用晦,一字仲晦,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大和六年(八三二)进士,官至虞部员外郎,睦、郢二州刺史。许浑多作律诗,尤工于七律,在晚唐“以精密俊丽见称”(徐献忠《唐诗品》)。有自编《丁卯集》三卷,《全唐诗》编其诗十一卷。

    温庭筠(约八〇一至约八七〇),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才情敏捷,每入试,八叉手而成八韵,人号“温八叉”。因恃才傲物,放浪不羁,又好讥权贵,故屡试不第,仕途坎坷,官终国子助教,世称“温助教”。温庭筠诗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为诗华艳绮丽,贺裳评其诗:“大抵温氏之才,能瑰丽而不能澹远,能尖新而不能雅正,能矜饰而不能自然;然警慧处,亦非流俗浅学所易及。”(《载酒园诗话又编》)有《温飞卿集》七卷,别集一卷。《全唐诗》编其诗九卷。

    马戴(生卒年不详),字虞臣,曲阳(今江苏东海)人。马戴与姚合、贾岛等诗人友善,尤长五律,“不坠盛唐风格”。有《马戴诗》一卷,《全唐诗》编其诗二卷。

    张乔(生卒年不详),池州(今安徽贵池)人。咸通年间应进士举,其诗擅场。与许棠、郑谷等被誉为“咸通十哲”。黄巢兵起后,归隐九华山。《唐摭言》称其“诗句清雅,[插图]无与伦”。有《张乔诗集》二卷,《全唐诗》编其诗二卷。

    崔涂(生卒年不详),字礼山,睦州桐庐(今属浙江)人。光启四年(八八八)进士。他家境贫寒,一生四处飘泊,因而其诗多羁旅离怨之作。辛文房称其诗“深造理窟,端能竦动人意;写景状怀,往往宣陶肺腑”(《唐才子传》)。有《崔涂诗》一卷,《全唐诗》编其诗一卷。

    杜荀鹤(八四六至九〇四),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二年(八九一)进士,后充翰林学士。杜荀鹤有诗名,胡震亨形容其诗“以衰调写衰代,事情亦真切”(《唐音癸签》)。有《杜荀鹤文集》三卷,《全唐诗》编其诗三卷。

    韦庄(约八三六至九一〇),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韦应物四世孙。乾宁元年(八九四)进士,授校书郎。曾奉使入蜀。后留蜀协助王建称帝,官至宰相。韦庄在晚唐诗坛是最好的诗人之一,其诗自然流畅、清丽凄婉,亦是晚唐、五代重要词人,花间派之代表,与温庭筠齐名,史称“温韦”。有《浣花集》十卷,《全唐诗》编其诗六卷。

    皎然(生卒年不详),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开元天宝间出家。交游广泛,诗名颇著。其诗“极于缘情绮靡,故辞多芳泽;师古兴制,故律尚清壮”,为大历、贞元年间江南诗人代表人物。有《杼山集》(一作《皎然集》)十卷,《全唐诗》编其诗七卷。

    崔颢(约七〇四至七五四),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七二三)进士。官至司勋员外郎。崔颢以才力著称,边塞之作“风骨凛然”(殷璠《河岳英灵集》),其乐府歌行富赡委婉,情致真切。尤其是《黄鹤楼》诗,极负盛名,被严羽评为唐人七律之首。有《崔颢诗》一卷,《全唐诗》编其诗一卷。

    祖咏(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十二年(七二四)进士。颇有文名,与王维、储光羲、王翰等唱和,终身未入仕。所作多山水田园诗,凝练精致。殷璠评其诗“剪刻省净,用思尤苦,气虽不高,调颇凌俗”(《河岳英灵集》)。有《祖咏诗》一卷,《全唐诗》编其诗一卷。

    崔曙(?至七三九),原籍博陵(今河北安平),寓居宋州(今河南商丘)。有诗名,与薛据友善。殷璠选其诗六首入《河岳英灵集》,并评论曰:“署诗多叹词要妙,清意悲凉,送别、登楼,俱堪泪下。”有《崔曙集》一卷,《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皇甫冉(约七一七至约七七〇),字茂政,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皇甫冉诗名早著,张九龄爱其所作,称“清颖秀拔,有江、徐之风”。高仲武评其诗“巧于文字,发调新奇,远出情外”(《中兴间气集》)。有《皇甫冉诗集》三卷,《全唐诗》编其诗二卷。

    元稹(七七九至八三一),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内(今河南洛阳)人。长庆二年(八二二)由工部侍郎拜相。大和五年(八三一)以武昌节度使卒于任所。元稹与白居易为至交,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唱和极多,“擅名一时,天下称为‘元白’,学者翕然,号‘元和诗’”(顾陶《唐诗类选后序》)。其乐府诗遵循“美刺”传统,最为警策。善咏风态物色,风格轻艳,流传最广的则是其悼亡诗和艳诗。今有《元氏长庆集》六十卷行世,《全唐诗》编其诗二十八卷。

    薛逢(生卒年不详),字陶臣,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会昌元年(八四一)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官终秘书监。薛逢以才名著于当时,辛文房谓其“天资本高,学力亦赡,故不甚苦思,而自有豪逸之态。第长短皆率然而成,未免失浅露俗”(《唐才子传》)。诗以七律为工,《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秦韬玉(生卒年不详),字中明(一作仲明),湖南人。屡试不第,后交通宦官,为神策军判官。随唐僖宗入蜀,为工部侍郎。中和二年(八八二),特赐进士及第。秦韬玉“有词藻,工歌吟,恬和浏亮……每作人必传诵”(辛文房《唐才子传》)。《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王之涣(六八八至七四二),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后徙居绛郡(今山西新绛)。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为异才”,曾游边地,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之一。辛文房称其“为诗情致雅畅,得齐梁之风”(《唐才子传》)。《全唐诗》存其诗六首。

    李端(生卒年不详),字正己,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大历五年(七七〇)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以病辞官,隐居终南山草堂寺。后官杭州司马。李端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为诗工捷,辛文房言其“诗更高雅,于才子中名响铮铮”(《唐才子传》)。有《李端诗集》三卷,《全唐诗》编其诗三卷。

    王建(约七六六至?),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大历十年(七七五)登进士第,贞元间,先后入淄青、幽州幕为从事,元和间佐岭南、荆南节度使幕,后当过太府寺丞、秘书郎、陕州司马。王建与张籍早年为同窗,后为挚友,诗风相近,世称“张王”,其乐府古诗也称“张王乐府”,风格爽利,形象鲜明,反映社会现实,为人称道。严羽称:“张籍、王建之乐府,我所深取耳。”(《沧浪诗话》)王建因与宦官王守澄联宗,而尽得宫中之情,因作《宫词》百首,脍炙人口,被目为“宫词名家”(葛立方《韵语阳秋》)。有《王建集》八卷(一作十卷),《全唐诗》编其诗六卷。

    权德舆(七六一至八一八),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县)人,居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市)。先后担任礼部侍郎和刑部尚书等职,掌诰九年,三知贡举,位历卿相,在贞元、元和间名重一时。其为文博雅弘正,时人奉为宗匠。其诗多五言,“词致清深,华彩巨丽,言必合雅,情皆中节”(张荐《答权载之书》)。有《权德舆集》五十卷,《全唐诗》编其诗十卷。

    张祜(约七九二至约八五四),字承吉,南阳(今河南邓县)人。屡举进士不第。大和五年(八三一),令狐楚表荐之,并献其诗,被元稹抑退。与杜牧相得,多有唱和。张祜素有诗名,令狐楚评其诗“研机甚苦,搜象颇深;辈流所推,风格罕及”(《进张祜诗册表》)。其所作宫体诗声调谐美,婉绝可思。有《张承吉文集》十卷行世,《全唐诗》编其诗二卷。

    贾岛(七七九至八四三),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幽都(今北京市)人。初为僧,法名无本,后还俗。累举进士不第,当过遂州长江主簿、普州司仓参军等。贾岛作诗以苦吟著名,诗境奇僻寒峭,与孟郊齐名,苏轼有“郊寒岛瘦”(《祭柳子玉文》)之喻。有《长江集》,《全唐诗》编其诗四卷。

    王翰(生卒年不详),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景云元年(七一〇)进士,为张说所礼重,当过秘书正字、驾部员外郎、汝州长史、道州别驾等。王翰恃才豪健,能文善诗,善写边塞生活。张说评其所作“有如琼杯玉斝(jiǎ),虽烂然可珍,而多有玷缺”(《大唐新语》引)。有《王翰集》十卷,已逸。《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河南人。怀才不遇,隐居不仕。工诗,为李颀、萧颖士所赞颂。辛文房评其诗“多悠远之思,陶写性灵,默会风雅,故能脱略世故,超然物外”(《唐才子传》)。有《刘方平诗》一卷,《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柳中庸(生卒年不详),名淡,以字行于世,蒲州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天宝中受学于萧颖士,后居江南。曾诏授洪府户曹,不就。与陆羽、李端等友善。《全唐诗》存其诗十三首。

    况(约七二七至约八二〇),字逋翁,自号华阳山人。苏州海盐(今属浙江)人。至德二年(七五七)进士,曾任秘书省著作佐郎职。晚年归隐茅山。顾况性诙谐放任,有诗名,长于歌行。皇甫湜称其诗“偏于逸歌长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唐故著作佐郎顾况集序》)。今有《顾华阳集》三卷行世,《全唐诗》编其诗四卷。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于世,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其诗受张籍赞赏,由是知名,与贾岛、姚合、顾非熊等唱和。徐献忠称其诗“文有精思,词有调发,意匠所遣,纵横得意”(《唐诗品》)。有《朱庆馀诗》一卷,《全唐诗》存其诗二卷。

    郑畋(tián)(八二五至八八三),字台文,荥阳(今属河南)人。会昌二年(八四二)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中书舍人。僖宗时官至宰相。郑畋文学优赡,尤擅制诰,亦有诗名。有《玉堂集》五卷,《凤池稿草》、《续凤池稿草》各三十卷,均逸。《全唐诗》存其诗十六首。

    韩偓(wò)(约八四二至约九一五),字致尧(一作致光),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龙纪元年(八八九)进士,官至兵部侍郎。后为朱全忠排挤而贬为濮州司马、邓州司马。晚年入闽投靠王审知。韩偓十岁能诗,其姨父李商隐曾赠诗,有“雏凤清于老凤声”之句。诗多伤时叹世之作,又作艳诗,成《香奁集》,“词致婉丽”(薛季宣《香奁集叙》)。有《韩翰林诗集》(或名《玉山樵人集》)行世,《全唐诗》编其诗四卷。

    陈陶(约八〇三至约八七九),字嵩伯,长江以北人。初举进士不第。大和中南游江南、岭南。后隐居洪州西山,与蔡京、贯休往还。工诗,长于乐府。其事亦多与南唐另一陈陶相混,宋以后人常混二人为一人。有《陈嵩伯诗集》一卷行世,《全唐诗》编其诗二卷,其中都混有南唐陈陶及他人作品。

    张泌(生卒年不详),字子澄,淮南(今安徽寿县)人。在南唐李后主时,官至内史舍人。擅诗词,其词收入《花间集》,其诗收入《才调集》。《全唐诗》编其诗一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人简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dnz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