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家卢梭说过,3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这句重要的提醒已存世百年,可这3种办法恰是很多家长身体力行,运用最纯熟的。
把“讲道理”当成教育,这几乎是“问题家长”的通病。
或许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疑问和困惑:如果讲道理孩子不听,除了生气或感化他,还有什么方法呢?
难道不要教育他吗?
01
有位家长说她7岁的女儿特别逆反,不让做什么就偏去做,她经常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孩子却不听,惹得家长常发脾气。
她知道打骂孩子不对,但不知该怎么办。她举个孩子如何不听话的例子,她讲了这样一件事。
她家住公寓楼五层,没有电梯,走楼梯上下。
最近女儿特别喜欢这样下楼:一条胳膊搭到楼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脚不用力地向下溜。
妈妈不允许孩子这样做,说楼梯扶手平时没人擦,那样会把衣服弄脏磨坏。但再一次下楼时,孩子又那样,屡说屡犯,家长终于失去耐心,大发脾气。
孩子当着家长的面不敢那样做了,却找各种机会偷偷地那样下楼,衣服袖子下面经常是脏脏的。
陈述完事情后,家长用失望的口气加一句:我那孩子,天生就不如别的孩子懂事,我其实挺尊重她的,不知给她讲了多少道理,可她好像一句也不听。
其实天下没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长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说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02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这个原理几乎在理论上无人不承认,而在实践中又无人不违反。
要使儿童“明白道理”,不要仅仅把道理告诉儿童,必须要首先让儿童有机会在实践中获得连续不断的经验。
广州番禺张中良夫妇收养了10个孤儿,孩子做错事,张中良与妻子不会责骂他们,也不讲大道理,而是让孩子们通过体验,来完成对一个道理的认识。
比如,有一次,张中良让家中的小女儿慕恩带着眼睛看不见的姐姐美春出去玩,不知为何慕恩将美春一个人丢在了外面,独自回来了。
张中良知道后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让小慕恩做了一个体验:用毛巾蒙住慕恩的眼睛,让她自己在外面走一段路。从此以后,慕恩变得特别懂事。
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把有效教育和无效教育区分为“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
“君子之学”是从耳朵进来,进入心中,传遍全身,影响到行为;而“小人之学”则是从耳朵进来,从嘴巴出去,只走了4寸长,所以难以影响到整个人。
用思想家卢梭的话来说就是,“冷冰冰的理论,只能影响我们的见解,而不能决定我们的行为;它可以使我们相信它,但不能使我们按照它去行动,它所揭示的是我们该怎样想,而不是我们应该怎样做”。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了东西方先哲们的观点:从讲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间的距离可能很远。
一个人能否接纳别人的观点,首先取决于情绪,其次取决于对方的行为,最后才是对方的语言——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
03
比如小时候家里有一个酗酒的父亲;女儿将来也容易嫁给酗酒的男人。因为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向童年的自己靠拢,因为在内心深处渴望这种归属,一直在寻找联结。
身教远远比说教有用。不要凡事都要靠嘴去讲道理,因为聪明的父母有很多办法让孩子明白道理,我想最有效的就是父母的榜样示范。
所以为人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今后幸福,那自己就要努力给孩子播下幸福的种子,努力活出幸福的模样。
另外可以集中精力把那些我们期待的样子按适合于孩子的形象印在孩子的心中,比如借助图书,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也是益友。
就拿适合孩子们读的绘本来说,绘本构造的人物形象适合孩子们内心的接纳方式,非常容易印在孩子的心中。
比如孩子不刷牙,不按时睡觉,老是做危险动作,或者打扰别人……
这些行为的确需要纠正,可如果讲道理没效果,那家长就可以借助相应的绘本,让孩子看到,然后去管理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培养一个好的习惯和性格。
做父母最难的,其实不是主动去教孩子什么,而是能主动不教孩子什么。
少说,多观察,多学习。
试着去听听孩子内心的声音,感受孩子的世界。
是时候管好自己的嘴巴了,学会闭嘴,可是一门大学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