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爸爸富爸爸》是一本非常经典的理财类工具书。本书改编自作者的亲身经历,书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观念在碰撞。自出版以来,连续18个月排在全国图书排行榜的第一名,至今稳居纽约时报畅销榜的前10名。累计销售量达到了将近3000万册,在109个国家发行。无论我们平时是否关注理财,应该都听过这本书,它几乎是改变了一代人的理财观念。
作者罗伯特·清崎有两个爸爸,一个亲生父亲,是高学历的教育官员,另外一个是他好朋友的父亲,是高中都没毕业的企业家,虽然没有渊博的知识,但是有非常娴熟的理财技巧。书的内容来自作者的亲身经历,书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观念在碰撞,如同电影桥段里一正一邪在打架,最后正义一方一点一点把反派给打败。
罗伯特·清岐出生在美国一个很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他上着普通的学校,在最传统的教育体制下茁壮成长。书中的亲生“穷爸爸”受过非常好的教育,绝顶聪明,拥有博士头衔,在斯坦福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一直深造,在别人看来属于高阶知识分子,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拿着固定的工资,差不多过着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那种生活。而所谓的学历很低的“富爸爸”是个地地道道的商人。这两个爸爸对待同一件事的看法完全不一样,展现出了完全不一样的金钱观和价值观。
虽然亲生的爸爸在别人眼中过得已经算是不错了,但是他自己的父亲一生都在为钱发愁,整天忙着应付各种各样的账单,有的时候还会申请破产,工作起来特别的忙,没有时间陪他们,但是始终没有能改变自己的财务状况,可以说是为钱的问题操劳了一生。而企业家父亲就完全相反,他有大量的时间陪家人,同时还攒下了数亿美元的资产,属于芝加哥最富的人之一。当这两个现实摆在眼前的时候,罗伯特最终选择接受了企业家父亲的价值观。结果就是数年以后,他自己也变成了一个非常有钱的人,很早就实现了财务自由,避免了自己和亲生父亲一样为了钱操劳一辈子的命运。
那这位富爸爸的价值观是什么呢?他给罗伯特说了些啥,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呢?
这两位爸爸在价值观上的主要区别是“对待金钱的态度全完相反”。
对比一:
他的亲生父亲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博士,他总说:“贪婪是万恶之源,人应该懂得节制,不要浑身都是铜臭味。”企业家爸爸总是说:“贫穷才是万恶之源,贫穷会放大人向恶的一面,会把人们向善的一面磨灭掉,与此相反,有钱才会帮助到更多的人,才会消灭掉世界更多的恶。”到两位爸爸去世时,亲生父亲留下来一大堆银行账单,而企业家父亲留下了数亿美元的资金做慈善,还让他的好朋友继承了自己的事业,创造更多的钱。
对比二:
亲生父亲如果遇到一个特别贵的东西时,总是会习惯性地说:”这个我可付不起,就不再去想这个问题了。”和我们很多人看到北上广深的房子一样,习惯性地会想到一辈子都买不起。而企业家父亲总是会让罗伯特和他的好朋友去想:如果想要买这个东西,要怎么去赚钱才能买得起。你看,这两位父亲一个习惯性地说陈述句,一句买不起就跳过所有的思考和因为买不起带来的挫败情绪, 另一个习惯性的用疑问句,总是在去找解决问题方法,不准自己逃避问题。这两种思考方式带来的长期影响是,亲生爸爸的财商越来越低,企业家爸爸是动脑试图解决问题,财商越来越高,就如同两个人,一个总是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另一个一有机会就出去锻炼一样,体质肯定不一样。
对比三:
亲生父亲总是说:“政府太黑心,我们三分之一的工资都被拿去交税了。”企业家父亲总是说:“政府就是应该收税呀,不收税怎么营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税收本来就是奖励勤快人,惩罚懒人的工具。”
对比四:
亲生父亲总是劝他:“你要好好学习,以后就能找一份好工作,就能养活自己了。”
企业家父亲却总是说:“你要好好学习,这样以后你就能开自己的公司,创造很多就业机会给别人。你看见好的企业还能收购他们,给更多的人工作机会。”两位爸爸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完全不一样,一个驱动学习的力量是恐惧,不好好学习就会怎样怎样,另一个是爱,你好好学就会帮到更多的人。
对比五:
亲生父亲只要在饭桌上,就不准谈钱,安安静静吃饭,而企业家父亲只要在饭桌上,就一直在谈生意,从头到尾巴拉个没完。亲生父亲偶尔谈到钱,也都是用非常小心谨慎的态度去说,花一笔钱都会前思后想很长时间,就像割自己的一块肉一样疼。企业家父亲会告诉罗伯特要如何学会风险控制,一旦钱在风险控制之内,就大胆去投资。
对比六:
在面对账单的时候,亲生父亲总是会把账单拖到最后的期限才支付。而企业家父亲就会预先支付账单,不会出现逾期的情况,因为逾期会影响自己的信用同时还会产生罚金。在企业家父亲看来,一点点的罚金都是不必要的开支,是对理财能力的侮辱。
对比七:
亲生父亲总是相信政府会满足人民的需求,他把自己的老年退休计划全部押注在政府身上,所以他平时最关心加薪、退休政策、医疗补贴、病假、津贴这些琐事,他希望的生活就是晚年的时候政府能定期给他发钱。企业家爸爸则认为一个人如果有了依靠,就会不知不觉中变得软弱,变的有依赖性,变得开始不思进取,而这些都是导致贫穷最重要的原因。一个人要始终对自己的财务状况负责,持续的学习才是最好的保障。
对比八:
两位爸爸都经历过破产,亲生父亲遇到破产的情况会悲观地说:“你看,我永远也不会成为富人了。”。企业家爸爸则会说:“破产嘛,就是暂时的,虽然银行里没钱,但是我有脑子啊,我有丰富的理财知识,所以依然是个富人。”他靠着自己理财知识,用了几个月就重整旗鼓。
通过上述对比,两位爸爸对待金钱的思想和价值观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总结来说就是,一个遇到钱就逃避,看不起、看不上、不关心,最后当然就得不到;另一个对待钱始终关注,关心、想要,然后设立高目标,并且明明白白地去追求,最后钱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向他。这种对金钱坦诚相待的态度非常非常重要。
我们身边有大量这样的人存在,他们才华横溢,但是过得并不富裕,根本原因就是清高、傲娇阻碍了他们的发展。现实中有大量的人对“销售”总是持一种低看一眼的鄙视态度。
有这么一个故事:
作者有一次在自己的新书发布会上遇到一位女士向他要签名,这位女士介绍她自己有英语文学博士的文凭,并且还继续在大学里深造。可是最近她离婚了,带着两个孩子,财物状况非常的窘迫,银行马上要收回她的房子,就请教罗伯特下一步怎么办?罗伯特建议她去一份销售的工作,结果那位女士听完当时就炸了:我是一个有文凭的人,怎么能去做销售?罗伯特知道这位女士狭隘的理解了销售的意思,销售不仅仅是指“销售商品”,对自己能力的介绍,向周围人群推荐自己的专长,其实都是“销售”。罗伯特最后说:“我就是一个畅销书作家,我写的东西永远也拿不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会帮到很多人,还能赚到很多钱。可能我的写作水平还不如你,现在你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了吧。”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两个东西,一个是很多人都在自己的领域一直耕作,用互联网上的话来说就是,只知道做产品,完全不会营销。还有一个就是,有非常多的人骨子里是鄙视“销售”的,他们一想到把赚钱的事放桌面上就觉得是低级的事情,内心里排斥抵制,如果心里总这么想,那财富自然就不会靠近他们了。
为什么大多数人会出现这样的心理呢?这是因为学校财商教育的缺失。不管是罗伯特的亲生父亲,还是那位有文学博士文凭的女士,他们的智商其实不低,还受过完整的、系统性的学校教育,但他们的价值观完全不同。而罗伯特的企业家父亲,一直在市场里摸爬滚打,一直在磨炼自己的财商,因为没有给自己的思想设限,所以反而能创立公司,有财商思维。
不管是在市场里混,还是受过学校完整的教育,培养自己的财商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财商不像智商那样可以测量,也不像情商那样被人普遍看中,但是财商就是一个人想要摆脱困境最重要的能力。越早建立这种理财的意识,就越早实现财务自由。
那到底要如何提高财商? 罗伯特的企业家父亲又说了些啥?
✔第一条:富人是不会为钱工作的。意思是,富人非常珍惜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他们的注意力比较专一,不会为了眼前的生存问题就着急把自己的时间廉价卖出去,也就是说眼光要足够长远。
企业家爸爸给罗伯特说大多数受过传统教育的人,就像一只在笼子里转圈的老鼠,可以称之为老鼠赛跑的陷阱。那么如何摆脱这个陷阱呢?首先就要学会直面自己的恐惧和欲望,做到心里不害怕。大多数人出去找一份工作的动力都是因为恐惧,为了消灭这种恐惧感,他们通常就会很廉价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实际上很多人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他们所干的活。
为了让罗伯特和他的朋友对这种恐惧和欲望早早产生免疫,他的企业家父亲很早就这样训练他们。不管别人给他们开多少钱的工资,罗伯特都只关心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从这个工作中能不能学到自己需要的技能。学习、成长成为了工作的主要动力,这就已经和大多数还是由恐惧和欲望驱动做事的人在每个节点上做出的选择完全不一样了。这就是企业家爸爸教他的第一件事,时刻为自己的成长奔跑。
✔第二件是学会区分资产和负债的区别。比如很多人认为我拥有一辆车是资产,但其实车是明显的负债,养护它需要花费源源不断的费用。罗伯特的富爸爸教给他理财唯一的一条规则,就是搞清楚资产和负债的区别,并且不断地买入资产。
大多数人脑子里的概念是挣得多花得也多,他们大量地买入负债,最后把自己的经济状况拖垮。这就是头脑中的穷人思维,这种思维习惯的人不管他多能赚钱,本质上讲都是穷人。
富人是怎么消费的呢? 他们绝对不会用本来购买资产的钱去买负债,而是会不惜一切努力先把能钱生钱的这种模式搭建起来,然后再去考虑消费。
富人会把每一块钱当做自己的小兵,就像搭建一个自己的军队一样,让他们时时刻刻为自己赚钱,自己出去攻城略地。穷人则忍受不了这个搭建的过程,因为要经历漫长的克制自己的过程。
很多人觉得这本书有点老了,作者提出的方法在当时可能有效,在现在可能已经过时,其实正确的理财观念永远都不会过时,过时的只有具体的理财方法。这本书改变了很多人的理财观。只有养成正确的金钱观,多购买资产,减少负债,想办法让钱生钱,才能尽早实现财务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