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是心理咨询师最表面的工作,咨询师必须是文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林清玄《人生幸好有离别》
人生有三次成长:
一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的时候
二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
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时候 。
正面鼓励是好,可如何和孩子说呢?
可以把缺点转换成优点来说。譬如:孩子偏食,就夸偶尔尝不同的时候“喜欢尝试不同的食物,真好”。孩子上学磨蹭,就夸偶尔不磨叽的时候“上学越来越积极了”
孩子收拾玩具不自觉,就夸偶尔主动时“懂得爱护玩具,不乱放”夸对了,鼓励的多了,孩子就自觉了,也会变得更好了。
批评是容易的。不需要动用自己的意志,不满就说,觉得是错就骂。
鼓励就难多了。面对孩子的缺点或错误,首选得保持大脑理智,另外,大脑皮层还要组织正面的语言,这是不那么容易的。
教育家洛克说过:
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父母当众宣布他们的果实,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收到打击,维护自己的名誉的意识也就淡薄。”
淡化孩子的不足,不是忽略孩子缺点,而是对孩子的一种保护。
无论是批评还是鼓励,都是一种教育,只是在教育孩子之前,我们要先停下来,思考一下:
我正在强化的到底是什么?
是孩子的优点还是缺点?
是激励还是消极的?
想明白这些问题,或许我们就知道如何让孩子变得更好了。
其实,你的孩子不差,他只是缺少一点鼓励。
心理成熟的标志之一: 他不再需要崇拜各种偶像(包括自己),因此也不再需要贬低任何人(包括自己)。
荣格谈中年危机
“在我的前半生,我属于别人,满足别人的期望,取悦别人;在我的后半生,我属于我自己”----荣格
我生命里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我不再为别人对我的看法而担忧。此后,我真的能自由地去做我认为对自己最好的事。只有在我们不需要外来的赞许时,才会变得自由。
——罗伊·马丁纳
良好的人际关系固然重要,但是儒家讲,过犹不及,为了搞好人际关系而变成了“讨好型”的人,就不值得了。
我们需要在“做自己”与“搞好人际关系、亲密关系”两者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动态平衡点。
再说儒家,也许信奉中庸之道,执两用中。吸收众家之长,而调和折衷。在这个问题上,选择“做自己”和“重关系”的张力平衡。
有两个极端,拉开一个连续谱。一个极端是只讲做自己、自主自由,不讲(和别人之间的)关系和爱。另一个极端是只讲 (和别人之间的)关系,不讲自我和个性。中庸之道,是在这两个极端的张力拉扯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动态的中间平衡点。
例如前一段时间,网上提到“蒙正国学馆”的“女德班”,教导 在婚姻中,女方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的 “女德”四项基本原则。这可能就属于较为极端的注重好的关系,而轻自轻个性。
意料之中,想象之外。很满意我自己。
走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