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棉之秋
图自网络大年初一下午,闺女请我去看了新年第一场电影——《你好,李焕英》。本是喜剧,但看着看着,就哭了。女儿也很动容。
我哭我的母亲。
哭的是母亲辛苦操劳一生,并没有过上真正的好日子就匆匆离世。哭的是我对母亲的亏欠愧疚,永远没有弥补的机会。母亲离世后,我于痛苦的回忆中,曾无数次的设想“早知道……”,世上没有后悔药,只有无尽的悔恨。
我想,这部电影在豆瓣有着很高的评分,票房高居不下,就是因为它引发了许多成年人的共情,特别是失去母亲的人对母亲无尽的怀念与歉疚之情吧。
我跟女儿说,你妈妈不是李焕英,我也不要做李焕英。我不希望你在以后回忆起妈妈,有任何的伤心和遗憾。
如果那样的话,妈妈若在天有灵,会更加心疼难过。
我不要做李焕英,我不希望女儿在以后回忆起妈妈来,印象中“自从做了妈妈,几年都不曾给自己添过一件新衣裳”;有什么好吃的,总是都给孩子;从来没去看过外面的世界……总之,一辈子为了家,操劳苦辛,却总忽略自己。
其实,我也曾是李焕英式的妈妈。并且,认为自己做得很对,很有母爱。觉得牺牲自己,亏待自己是应该的,是伟大的母爱。
是女儿在成长的过程中改变了我。现在依然在改变的路上。
她希望妈妈是美丽的、快乐的。她鼓励妈妈穿好看的衣裙,享受美食和美景,享受生命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天天拥有美丽的心情。在她的带动下,我的确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只想着“牺牲”和“付出”,该自私的时候自私,该享受的时候享受。
我想,所有的孩子都不希望自己的母亲过得“苦哈哈”的吧。“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说法我从来就不认可。亲亲家人,有苦,大家一起吃;有福,大家一起享。而不是“我穿着几十块钱的一双鞋子,给你买的都是好几百块钱的鞋子”(一家长语)这样对孩子的“控诉”。
所以,做母亲的没有必要为了孩子一味的苦自己。富养孩子,却亏待自己,很多时候不是因为经济不足,而是因为观念错误。做母亲的更不应该为孩子失去自己。母亲才是孩子第一任的、影响最深远的老师,试想,一个失去了自我的母亲,能带给孩子多少对生命的探索和体验的指引?更不该用自己所谓的“牺牲”和“付出”去绑架孩子,让孩子在内疚中成长。这可不该是我们要孩子的初衷。
另外,每个人的青春都是自己书写的。再厉害的人也不能脱离时代而存在,在后代人看来有着许多遗憾的父母青春,曾经也是绚烂的。所以,再孝顺的孩子,也没有必要去改写母亲的青春。
我跟女儿说,妈妈在该努力的时候努力了,没有虚度自己的青春 ,该拥有的也拥有了。所以,我不觉得自己的人生有太多的遗憾。虽然曾经吃过苦,但苦中有乐,泪中有笑,这就是一个普通人正常的青春。再说,哪一代人的青春没有辛苦和遗憾?
至于幸福,每个人的定位不同。可以肯定的是,孩子并不负责母亲的幸福,或者说,他(她)没有义务从小到大要背负着这样的重任长大。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强加给孩子;跟人攀比,把给自己“长脸”作为优秀的标准来评判孩子,这是做父母自己的错误。孩子只应该负责自己的人生。至于反哺父母,不是靠父母压在他身上的重任而做到的。我想,一个身心健康成长的孩子也不会成为所谓的“白眼狼”。
至于做了母亲后的辛苦,当然有;但是其中的甜蜜美好也是只有母亲才能体会到的。所以,做母亲的,不必总跟孩子诉苦;做子女的,也不必认为是自己给母亲带来了苦辛。恰恰是孩子的到来,才更丰富了母亲的生命,让母亲体会到更多的美好。
班里那个女孩,我问她妈妈是什么时候中风的,她说“妈妈是带我累病的,被我气病的”。她说在她一两岁的时候母亲就生病了,说听大人讲自己小时候“太难带太烦人”了。
她跟我说这话的时候,是满脸的歉疚。我听了心里一阵难过,为这个孩子。我可以想见她十几年来,自从记事,就被父母(或其他家人)灌输了这样的思想,一直背负着对不起母亲的思想包袱。
我跟她说,不要这样认为,一个人的生老病死是自己的身体素质决定的,也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命。不是说一个难带的婴儿就能把母亲气到中风。我们所有人都亏欠父母的养育之恩,长大尽力报答就是,但不要总觉得自己是个罪人。她可能没想到我会说这样一番话,低垂的眼眸里闪着泪花。
我不是否定母爱的伟大,也并非粉饰母亲的辛苦,我只是不喜欢苦情,更讨厌做父母的道德绑架。
我希望若干年后,我的女儿回忆起妈妈,没有遗憾和悔恨,除了思念,更多的是温暖美好的回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