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年三十,除夕之夜。
此时此刻,我没有和家人坐在一起看春晚,而是坐在笔记本电脑前,听着外面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打算写一篇文章来吐槽央视为人民群众精心炮制的这场春晚。你看呐,央视它多努力啊!我这样做是不是显得我这个人有一些,嗯怎么说呢,有一些“丧良心”。
其实,我方才是看了一个小时春晚的。
在春晚开始前,我上了微博热搜看了一眼央视春晚节目表。在节目单上我没有看见沈腾和马丽的小品,这让我很不开心。不过好在有贾玲的小品,看完了贾玲和小斐在弃了春晚也不迟。
说实话,我觉得我更愿意去看很多年前的春晚。因为那时候的春晚真诚是多于套路的。
80年代初的春晚的舞台布景是简单而素雅的,不像现在搞得像花花绿绿的糖纸一样,用王朔的话形容是就是“像搞装修的”。简单素雅的背景,容易让观众将注意力都集中于舞台中的表演者身上。大家看春晚,看的不是就是演员的表演吗。
那时候春晚的舞台上,一个歌手至少要唱两首歌,伴舞最多几个人,少许干冰恨不得负责了整台晚会的特效担当。当然了,还要搭配灯光效果才会有那种腾云驾雾的仙气飘飘之感。
近些年的春晚呢,恨不得一首歌五个人唱。有时候,每首歌只唱两句,十首歌十个歌手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联唱。在歌手的后面有三四个舞蹈队、几百个人进行着复杂而多变的伴舞。这“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架势直叫人看的眼花缭乱。
春晚最有看头的当属语言类节目。
很多年以前的春晚,说相声只需要两个话筒两个人两张嘴就可以让全场观众笑得前仰后合。这种前仰后合是发自内心的笑声,不是做效果的假笑。那时候的小品,针砭时弊,贴近生活,富有寓意,百看不厌。
近些年春晚的一部分相声和小品好像进行了风格调整。一些相声像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演的,听起来总是索然无味、缺乏新意,想笑又笑不起来,着实叫人失望。一些小品,开始蛮搞笑的,演到最后我竟然从中感受到了一种悲伤的力量,这种力量总让我想哭一场。
优秀的相声和小品,不是应该让大家从头笑到尾的吗?相声演员和小品演员不是应该一门心思研究如何让观众笑才是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和王道吗?怎么现在连笑都这么难以实现了,怎么连笑都变成了哭呢?与其这样,还不如去看彻头彻尾的悲剧呢。这真是是本末倒置啊!
真心希望,以后春晚节目组多增加一些语言类节目,而且是那种不媚俗、让观众从头笑道尾的语言类节目。如果做不出来,索性不如不要了。
曾几何时,看春晚是一种大家在年三十一起带着敬意告别过去迎接新年的仪式。而现在,大家带着看笑话、找槽点的心态来看春晚,那种满怀敬意感的仪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被不知不觉地消解掉了。
大家对春晚的态度,可以体现出一个事实:春晚好像越来越功能化和伟光正,越来越重口难调,它一直在努力想令很多人满意,可是它好像越来越难以让很多人满意。
春晚固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它从始至终都维持着相当高的热度和关注度。比如不喜欢蹭热度的我,今晚就要用吐槽春晚来蹭热度了。这么说来,我利用春晚蹭热度,却又不好好地从头看到尾,我果真是“丧良心”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