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即将结束,你的2017计划完成了吗?
拖延症,一种时尚但流行甚广的“病”。根据百度百科精确的解释,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
该病主要症状有:拖延,不拖延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工作又不会做,就是拖延,才能维持得了生活这样子。
拖延会上瘾,拖延人群的口头禅非常有标志性:明天再做吧,后天吧,大后天一定完成……deadline最后一刻赶完,呼。
你是不拖会死星人吗?来,让我们看看拖延症患者的日常:
《胡适留学日记》(网络流传,仅供一笑)
7月12日
新开这本日记,也为了督促自己下个学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读完手边的莎士比亚的 《亨利八世》……
7月13日
打牌。
7月14日
打牌。
7月15日
打牌。
7月16日
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7月17日
打牌。
7月18日
打牌。
呃,拖延症患者日常打脸。
那么,拖延症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拖延症的本质是趋利避害。
拖延者面对完成任务的压力会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这是负能量。处理这些负能量本身需要消耗大量的意志力,也就是消耗正能量。于是我们陷入了这样的怪圈:压力越大,我们越需要时间和精力来放松,那就玩会游戏吧。玩过游戏后回头一看,原本就很紧迫的时间又消失了些,压力更大了,只好继续放松。压力和拖延就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
据研究,完美主义与拖延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每个拖延症患者或多或少都有完美主义倾向。
在完成一项任务时,总想要尽善尽美,因此心理压力很大,每次想开始做的时候,都会下意识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于是潜意识告诉自己:待会儿再开始吧,待会儿我会准备得更好。但在决定待会儿再开始的时刻,我们想的只是逃避,毕竟没有开始的任务才是完美的任务,而在开始做之时,它的缺陷就会产生。
等一下,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在面对何种任务时,拖延症会出来作祟?
困难的?艰巨的?还是繁杂的?
No no no,这些都不够准确。当我们面对确定的当下的任务,比如拿快递,我们可以迅速地完成;而面对不确定的有极大发挥空间的工作时,我们却会习惯性地推迟完成,像背单词、写论文。拖稿这一拖延的典型行为在作家画手之间屡见不鲜,日本漫画家富坚义博(代表作品《幽游白书》《全职猎人》)的拖稿理由据不完全统计,有:外出取材,连续患了三年普通感冒,操劳过度,老婆回娘家,原稿被老鼠偷走,没有理由......
拖延症,其实只是个相对的概念。没有deadline,又谈何拖延?古人没有拖延的概念,写诗是因诗兴大发,作画是心中有感,曹雪芹十年写《红楼梦》放到如今只怕每日被编辑狂轰滥炸。
随着体力工作逐渐被机器取代,脑力劳动必是未来大势所趋。脑力劳动通常不来自机械创造,而要依靠灵感、想法,三天的绞尽脑汁可能没有任何灵感,一个瞬间突然被缪斯眷顾,在这样的情况下,保证持续的创造是极其困难的事。因此,拖延很有可能会越来越普遍化。
还有一类情况,有的人希望所做的事即刻就能取得回报,即刻就能获得满足。背一个单词就能提高一分,跑十分钟后称体重就能下降一千克,看完一本专业书成绩就能提高五分......这类人通常性格急躁,却表现出慢吞吞的拖延表象。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如果自己因为需要即时满足而对长远的目标迟迟不愿行动,那么可以适当培养自己延迟满足的能力,比如把大目标划分为小目标、设计自己的反馈机制、即时奖励自己等等。
当然,道理我们都懂,至于克服拖延症,那就明天再说啦。
你是不拖会死星人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