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亲第一次参加儿子的家长会,幼儿园老师说:“您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椅子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住,您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孩子问妈妈,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妈妈看着孩子期待的眼神,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流下来。
她告诉孩子:“老师说你很棒,原来能坐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呢,只有你一直在进步。”那天晚上,孩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妈妈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对妈妈说:“全班50个孩子,这次数学考试,你的孩子排在49名,我怀疑他智力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去的路上,母亲又一次掉了泪,面对孩子的期待,她说:“老师说你并不笨,再努力些,就能超过排在21名的你同桌呢。”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默淡的眼神里一下子充满了光,第二天上学时,去的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妈妈等着老师点差生行列儿子的名字。可直到结束,她都没听到。
她居然有些不习惯的去问老师,班主任只说:“你儿子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母亲满怀喜悦的心情走出校门,她告诉儿子:“老师说你很努力,很有希望考进重点高中。”
最终,这位妈妈一路用善意的“谎言”把孩子送进了清华大学。
最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懂得“骗术”高超的优秀老师。
爱因斯坦的妈妈和爱因斯坦的故事大家应该都了解,如果没有她母亲的那一段经历,爱因斯坦还只是一个辍学的差等生。
好的父母都有一双慧眼,能够看到孩子的优点,长处和潜力,就如心理学上所说的“罗森塔尔效应”,也称“期望效应”,简意上来说便是人们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朝着期望靠拢,变为现实。
这是一种赏识教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它的理论和使用价值远远没有得到老师们的普遍重视。但我们能获得到的启示是,家长和老师应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与期望,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期待。
据记载,宋代的苏轼和苏辙小时候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父亲苏洵采取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方法来激励他们,每当孩子玩耍打闹时,父亲就躲在书房里读书,有时还假装忍不住哈哈大笑,好奇的儿子跑来想一探究竟,父亲又把书藏了起来。终有一天,趁父亲不在家的时候,孩子们把书“偷了”出来,渐渐地对读书产生了趣味,乐此不疲的喜欢上了阅读。
“谎言” 并不是谎言
总是在后来,我们才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他们为什么用“谎言”,为什么用“欺骗”的方式跟孩子们相处,这样的方式对吗?“欺骗”真的好吗?
其实这并不能算“谎言“,对于第一个故事中的母亲,之所以没有把老师评价如实告诉孩子,是因为她看的到孩子的优点,拒绝一味地去否认他。
在传统教育中,有时候孩子们会被贴上各种的标签:“聪明的”、“不聪明的”,“学习好的”、“学习不好的”,“听话的”、“调皮的”,但这种标签会在无形之中给孩子的潜意识形成影响,被他视为“权威”的人给他的评价,或者反复被用同样的词汇评价,他会自然而然认为“我就是这样的人”。
不自觉地,他会用行动去践行这个标签,并最终真的会变成这样一个人。
试想,如果第一个故事中的母亲没有给孩子这些“谎言”,而是直接传达老师的评价,孩子很可能就自暴自弃了,不再追求上进,变成一个“荒废”的人,因为在他的观点里,他最信任最权威的父母和老师都认为他是个“不聪明的孩子”。儿童心理学中认为,孩子经常为了维护父母和老师在自己心里的权威形象,会在行为中践行别人给自己贴的标签,来证明父母和老师是对的。
“欺骗”并非欺骗,欺骗源于看见!并不是漫无目的的夸赞和缺乏着力点的欣赏,看见源于一种深层次的智慧,不是随波逐流的人云亦云。不仅肯定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我们也要直面他们身上的弱点,敢于尝试新方法,去激发孩子的潜能。
正如苏轼父亲,如果只是去欣赏两个孩子的聪明活泼,没有用一些“欺骗”的方法,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安静下来读书,或许历史上就没有两个伟大诗人的诞生。这位父亲看得到孩子的优点,同时也能反思孩子身上的不足之处,帮助孩子去弥补缺点。
天生我才必有用,孩子就像天使一样,内心简单而纯净,有时候父母一次不经意的评价,就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父母的智慧修炼至关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