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读书心理
《黄帝外经》--水不克火篇第四十

《黄帝外经》--水不克火篇第四十

作者: 开心农夫天意 | 来源:发表于2023-03-16 09:17 被阅读0次

    【题解】

    本篇讲水不克火,是说水火有先天后天,即有形与无形之分。说水不克火,是指外水不能克先天无形之内火。明辨两种不同性质之水火,而后提出治则。

    原文

    大封司马问于岐伯曰;水克火者也,人有饮水而火不解者,岂火不能制水乎?

    岐伯曰:人生于火,养于水。水养火者,先天之真水也。水克火者,后天之邪水也。饮水而火热不解者,外水不能救内火也。

    大封司马曰:余终不解其义,幸明示之。

    岐伯曰: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寅实有火也。天地以阳气为生,以阴气为杀。阳即火,阴即水也。然而火不同,有形之火,离火也。无形之火,乾火也。有形之火,水之所克。无形之火,水之所生。饮水而火不解者,无形之火得有形之水而不相入也。岂惟不能解,且有激之而火炽者。

    大封司马曰:然则水不可饮乎?

    岐伯曰:水可少饮以解燥。不可畅饮以解氛。大封司马曰:此何故乎?岐伯曰:无形之火旺,则有形之火微。无形之火衰则有形之火盛。火得水反炽,必多饮水也,水多则无形之火因之益微矣。无形之火微,而有形之火愈增酷烈之势,此外水之所以不能救内火,非水之不克火也。

    大封司马曰:何以治之?

    岐伯曰:补先天无形之水,则无形之火自息矣,不可见其火热饮水不解,劝多饮以速亡也。

    陈士铎曰:水分有形无形,何疑于水哉。水克有形之火,难克无形之火,故水不可饮也。说得端然实理,非泛然而论也。

    【注释】

    ①大封司马:官名。古代的司马,相当于现代主管交通的官员。

    ②岂水不能制火乎:亦明知故问,俾引出关于水火之“所以然”。

    ③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此岂仅说明寅时属三阳之火而已,其中包含大自然之道,人们颇有不知“道”为何物,以致“闻道变色”,把“道”与封建迷信画等号,甚至迄今仍有余悸。实则“开天辟地”,即道气生成天地之自然规律。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者何物?所谓“天开于子”,即于混混沌沌的子时生出之大气。“气之清轻者上浮而为天”;所谓“地辟于丑”,即“气之重浊者下凝而为地”;所谓“人生于寅”,即寅卯大天光,人们日出而作,故人生于寅。此“大气”,即天下万物赖之以生以长之母气。古人肉眼难辨,故“字之曰道,强名曰大”,即人人共有、人人共由之大道。盖此乃微观物质也,何封建迷信之有而存余悸乎?

    ④有形之火,离火也:讲到离火,又涉及八卦中乾坤坎离四卦。传统《易》理以乾坤比喻天地、父母,以受胎成形之始端为乾(☰)坤(☷)合一。随着出生成长,必然使乾失中爻之阳而变为离(☲),坤得此阳爻而变坎(☵),因而以先天无形之火为乾火,后天有形之火为离火。

    ⑤无形之火,乾火也:指受之先天遗传之火。

    ⑥不可见其火热,饮水不解,劝多饮以速亡也:明辨两类不同性质水火之所以然。

    【直译】

    大封司马请问岐伯说:水能克火,病人饮水后,火热不能解除的,这岂不是水不能克制火吗?

    岐伯说:人生于火,养于水。水养火,是先天的真水;水克火,是后天的邪气之水。饮水后火热不能解除的,这是外水不能救内火。

    大封司马说:我还是没有明白其中的义理,请明白指示。

    岐伯说:天开于子时,地辟于丑时,人生于寅时,寅中其实包含有火气。天地以阳气为生,以阴气为杀。阳即是火,阴即是水。然而,火有不同的存在方式:有形之火,是离火;无形之火,是乾火。有形之火,水可以克制它;无形之火,水可以生起它。饮水后火热不能解除的,是因为无形之火与有形之水不相融合。不仅不能解除口渴,而且还会激发火性,使它更为炽热。

    大封司马问:这么说,就不能饮水了吗?

    岐伯说:可以饮少量水以解除燥渴,不能多饮水来解除火热。

    大封司马问:这是什么缘故呢?

    岐伯说:无形之火旺盛,那么有形之火就会衰微;无形之火衰微,那么有形之火就会旺盛。火得到水,反而更加炽热,必然会多饮水。饮水过多,无形之火就会更加衰微了。无形之火衰微,那么有形之火就会越来越增加它的酷烈之势,这就是外水不能救内火的原因,不是水不能克火。

    大封司马问:用什么方法来治疗呢?

    岐伯说:补益先天无形之水,无形之火就会自然熄灭了。不能见到体内的火热,饮水不能解除,劝病人多饮水,以致加速他的死亡。

    陈士铎说:水可以分为有形之水与无形之水,为什么要怀疑水呢?水可以克有形之火,难以克制无形之火,因此不能多饮水。说得清楚有理,不是泛泛而论。

    【笔者按】

    内寒:泛指肾脏、阴气、肾水、内水

    由于肾的特性为寒,所产生的肾水性质也为寒,古中医则称这种人体内部产生的寒水为内寒。正常情况下,内寒会与内热相济,两者相平则阴阳(寒热)平衡。若是内热转衰,则内寒过盛,身体会由内发出寒冷的感觉,此为寒从中生。

    外寒:胃转化失败的毒寒

    自然界的一切寒气都叫外寒,比如空调冷气、冰镇饮品。当我们身体摄取外寒后,-胃会自动将其转化为内寒之气,为肾所用。若是-胃的转化能力异常,这些外寒进入身体后将成为寒毒,四处游走,走到哪里都会产生凉痛的寒症。

    现今社会所指的寒气重,多指外寒(寒毒)重,而非内寒重。这些患者明显的表现就是摄寒后胃部难受,因为胃是转化寒气的重要脏腑。(后面的内容毒寒统称为外寒)

    转化寒气是胃除了消化食物之外的功能,也就是中医泛指的胃,所以无论你是吃寒食,还是外部受寒都是胃来转化。所以,一旦转化功能异常,即使吹空调受寒,也是胃先难受。当大量的外寒侵入时,我们身体就会呈现“外寒之气重”的现象。

    外寒不能被转化不仅造成了毒寒侵入,也让内寒无法得到救济。对于这种现象,外经微言指出:“外寒内热,肾中水虚,不能制火,因外寒相激而火发也”。外寒不能转化成了诱因,直接造成了内寒衰弱,使得内热更加亢盛。

    对比大众现象,当外寒大量侵入后,这类患者身体虽然会产生各种凉痛的寒症,但实际上吃的东西稍不注意就会上火,这便是内火旺盛。我们需要理智的认识到:外寒内热 = 外寒重+内寒弱+内火盛

    现今社会大多人对寒气重的理解是模糊的,只知道寒气多,需要排寒,但没有顾及到深层次的问题。试想,我们用艾灸等温阳的方式排寒,虽外寒之气得以排出,但却无形中伤了内寒(纯阳伤阴)。所以主流的以火攻寒,实为舍本逐末,这样的思路最终只能让患者永远避开寒凉,且内火会因内寒的衰弱而变得更加旺盛。

    艾灸排寒是潮流,谈起艾灸有害会让很多人疑惑,也会让扶阳派不满。实际扶阳派起于华夏5000年历史中气候最冷的清代(下方有气候考古数据),寒冷的气候会使人阴长阳消,在这样的情况下推崇扶阳是顺天道而为之。而相比气候,我们这个时代明显属于温暖期,根据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我们现代中医调理的大方向已然不能与清代相仿。

    实际上中医发展历史有多次变革,例如金元时期进入温暖期后,金元四大家分别开始推崇寒凉、滋阴、攻下、扶土,不仅均与扶阳相左,还骂医圣张仲景纸上谈兵。所以历史中各个时期中医实际并无对错,只是因气候不同,而产生的调理方向不同而已。

    中医调理的大方向一直都是与天相济,气候热时济之以阴,气候冷时济之以阳。这是天人合一的根本,阴阳平衡的体现。我们现代有多热已经不需要用数据来证明,如果我们还刻意避开寒凉,实乃丢帅保车之举。我们只有从本质上解决身体转化外寒的问题,才能真正有质量的活着。

    《外经微言》:“火盛必济之水,然水非外水也,外水可暂救以止炎,非常治之法也。必大滋其内水之匮。内水者,肾水也。”

    扶起内寒(水)是解决外寒内热的唯一途径,而外寒是补充内寒的快速通道。眼下我们只要恢复脾胃的转化能力,就可转外寒为内寒,以内寒济内热,真正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

    脾胃问题是目前社会中最普遍的问题,由于现代的食物质量,让脾胃的调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正常情况下,现代中医是脾虚补脾,胃弱扶胃,但是这样的策略并没有带来多大的效应。对于现代复杂的生活环境,中医需要有更为高明的决策来面对种种困境。例如脾胃,中医只有全面调动脏腑资源互相配合,才能真正解救脾胃于火热之中。

    对于——“胃”的深度调理,外经微言给出了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胃土篇指出“救焚之法,先泻胃火,后以水济之”,意思是救胃需先泻胃,这一点若非中医老辣者很难理解。仔细深想,胃土因火而焦,若要灭火,需以水济之。胃火克水,若先泻胃火,水便没有阻力,倾力与火相济,内火平息后焦土才有生机。此法为外经独有思路,经天水大量验证,效果非凡。

    天水是《外经微言》指导下产生的现代化应用,并严格执行外经的调理思想。在长期的观察中,大多用者调理一段时间后,内火一旦安定,脾胃就会逐步恢复正常。此时摄寒不仅不会像之前那般难受,还会因为阴阳相济而更加舒适(助肾)。

    需要注意的是,摄寒需要适量,因为脏腑都是守衡的,胃虽可以转化寒气,但却也最畏惧寒气。适量的摄取可养肾,过量则伤本。如果摄寒过量导致胃部难受,请将天水移至胃部处理。如果一接触就难受,说明转化能力并未恢复。

    摄寒助肾的行为,只合适天水体质,并且必须开启天水。建议根据身体发出的需求调整,若无摄寒的欲望不要主动摄寒。若因无法转化,或摄寒过量导致胃部难受,请将天水移至胃部处理。

    非天水用者请勿效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黄帝外经》--水不克火篇第四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drl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