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爱 爱国学
❤️ 传统文化每日分享
❤️《论语》十二.颜渊篇
【原文】
12.1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1],以就有道[2],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3],必偃[4]。”
【注释】
[1]无道:指无道的人。
[2]有道:指有道的人。
[3]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
[4]偃:仆,倒。
宋·朱熹:“为政者,民所视效,何以杀为?欲善则民善矣。”
【译文】
季康子向孔子询问怎样治理政事,他说:“如果把无道的坏人杀了,使人们接近道,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你治理国政,哪里用得着杀人?你想要为善,那人民自然就为善了。君子的德行就像风,小人物的德行就是草。风吹草上,草一定会随风倒的。”
【解读】
与前两章一样,季康子问政,孔子对其阐述的都是上行下效的问题。本章中季康子想要以杀戮无道之人的方法来治理国家,孔子就用了“草上之风”这个比喻来谈上行下效。孔子反对杀戮百姓,主张实行“德政”。他认为在上位的人只要具有仁德,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而那些暴虐无度,残杀百姓的统治者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
![](https://img.haomeiwen.com/i15873137/8cd811642accee4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