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看《至暗时刻》给我的启发,很早以前听过这部电影,因为时机不凑巧,一直没有看。前几天正好是因为内心也比较郁闷,因为工作上的一些烦心事,就在周末看了这部电影。
电影截取了黎明前最黑暗的一个片段,丘吉尔在各方的压力下,坚持不和德国议和,抗争到底,竭尽所能,完成敦克瑞克大撤退,最终在5年后赢得了胜利。
他有很多缺点,好酒,脾气暴躁,国王开始都很不喜欢他。他的政绩一塌糊涂,在“一战”中指挥的“加里波利之战”,英军损失惨重—这成了他的抹不去的污点。他能当上首相也是政治妥协的结果。被迫下台的前首相保守党魁张伯伦觉得让丘吉尔当靶子,既可以堵住工党的嘴,又能继续执行“绥靖政策”,跟希特勒进行和平谈判。
看起来的伟人,当时经历过的怂,彷徨,无助都是和普通人一模一样。
为解救30万的英法联军,他无情下令加莱4000人自杀死攻击延缓德军的步伐,被内阁成员严厉指责。战时内阁持续的“逼宫”,让丘吉尔陷入了绝境。
丘吉尔很怂也很不自信,跟内阁开会前,会趴在门缝上偷看,深呼吸让自己别紧张;他本来的怪癖,没完没了地喝酒、抽雪茄、用下流语言骂希特勒……
他偷偷摸摸地给美国总统打电话,以近乎哀求的口吻,希望美国能伸出援手协助英军从敦刻尔克撤出,但遭到拒绝。他脆弱得像个孩子,扑倒在妻子怀里哭泣,宣泄自己的无助和恐惧。
转折点在于乔治六世的鼓舞,让他从民众当中找到了新的力量。乔治六世找到丘吉尔,表达了自己对他的支持。同时,给他指了一条明路:深入民间,去看看英国民众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吧。
02
看完电影,我很好奇,为什么乔治六世会转而支持丘吉尔。为此我去看了《国王的演讲》、《敦刻尔克》。国王有朋友劝他离开英国去加拿大避难,但他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冒着生命风险留下来了。
最初乔治六世对于与丘吉尔有很大隐忧。一个原因,他对首相的政绩不是很满意,政治狂人而且圆滑;二:两人性格也大相径庭:国王生来害羞,谦虚谨慎;丘吉尔则热情洋溢,锋芒外露。
国王最初不爽的是丘吉尔这个人,但对于主战还是认同的,他不愿成为流亡国君,本人还是很有担当,虽然不愿意,但他还是顶替哥哥成为国王。
从骨子里两者不愿意投降苟且的共识拉进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随着法国投降,英国不得不做好“孤军奋战”的准备,即使空袭期间,国王白天也坚守伦敦,坚持与战时的臣民同甘共苦。1940年7月,德国展开对英国的闪电空袭。白金汉宫数次被炮弹击中。丘吉尔曾建议从精锐部队中拔出一些人来保卫白金汉宫,但被乔治六世拒绝了,他不想占用宝贵的兵力。
而且事后的一件事情也体现了他的智慧。
诺曼底登陆前夕,时任英国首相的69岁丘吉尔拜访盟军总指挥艾森豪威尔,要求随英国的“贝尔法斯特”号军舰一同参与作战。
百般劝阻无果,艾森豪威尔只得求助于英王乔治六世。最终丘吉尔却自愿放弃了报名参战,只因为乔治六世对他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决心参加战斗,我也有义务与你一同参战。”
03
给我的启发:
1.目的为导向,为了赢得支持,可以把政敌也并入战时内阁,联合可以联合的力量;
2.打开自己,从民众获得力量。
坚持下去,会有转机。从国王的角度考虑,虽然人彼此不喜欢,但两人的目的一致。国王给他建议,从民众那里获取力量,影片中,他走到民众中,听到他们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德军战争到底的决心。
3.艰难的决定:
为了救30万人,牺牲4000人的生命,用4000人去阻挡德军的进攻。他给准将写信,“你所坚持的每一个小时都是对英国远征军的巨大帮助,你部应奋战到底,你的坚守必将赢得无与伦比的赞誉,不允许撤退。”
4.语言的力量,他的演讲最后鼓舞了民众,在大海里战斗,在空中战斗,在每条巷道战斗,全场都被他鼓舞,他说的时候,我也热泪盈眶,时隔77年,仍然震聋反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