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趁着到南京开会的机会,来一次金陵游。
大致了解的南京历史:
赤壁之战后,东吴全力开发江南,国势日盛。公元229年,孙权修筑都城建业,为南京建都之始,奠定了后来南京城发展的基础。建康城北依长江天堑,地势险要,钟山龙蟠,石头虎踞,乃“帝王之宅”。
公元三至六世纪(公元229-589年),吴、东晋、宋、齐、梁、陈六国相继在南京建都,史称“六朝”。疆域北达江淮,南至交广,西抵巴蜀,东临沧海。相对北方地区的战争频繁、经济窒息、文化衰退,六朝则社会较为稳定,北方士人和劳动民众大量南迁,使得南京地区更加繁荣昌盛。
隋唐时代两代,南京受到北方刻意贬抑,但是地理上的优势使这一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不断的发展强大。
唐朝灭亡后,南唐再次定都金陵,并扩建城池。此时北方战火不断,而金陵地区却在70多年内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秦淮河两岸集市云集,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诗词和书画都开启了一代之风。
宋元时期金陵是东南地区的经济重镇。
1368年明朝建立,定都南京。南京再次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迎来了历史上第二次高峰。著名的南京明城墙修造历史达27年。
第1天,10月18日,秦淮河+夫子庙:
傍晚时分,到夫子庙片区一游。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名作,使大众牢牢记住了乌衣巷这个地名。东晋时期的两大望族王导、谢安均居住于此。
但是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乌衣巷仅是一条位于秦淮河边的窄窄的巷子。
走过乌衣巷,下一站,到夫子庙去祭拜一下孔圣人。
孔子的弟子塑像。
孔子画像。
夫子庙记录了孔子一生和儒家的发展历史。这些精美的琉璃壁画生动的描绘了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候流的著名故事,可惜内容太多,只能走马观花的看一看。
走出夫子庙,来到秦淮河畔。
作为“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秦淮河不仅是南京人的母亲河,而且是南京城古老文明的摇篮。
六朝时期,秦淮两岸定居着众多的官宦世家、名门望族、商贾文人,他们在大兴金粉奢靡之风的同时,也丰富了古老灿烂的六朝文化。
明末清初,著名的秦淮八艳均客居在秦淮南岸。这些美艳绝代、才艺过人的名姬,与秦淮北岸江南贡院内的书生们,在上演才子佳人爱情悲喜剧的同时,也流传了许多风花雪月、生离死别的秦淮故事。
唐代及至近代,李白、刘禹锡、杜牧、孔尚任、吴敬样、朱自清、俞平伯等众多文人墨客都曾游访金陵,他们在凭吊六朝胜迹、寻访十里秦淮的同时,也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难忘诗篇。
如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将秦淮美景和国家时局完美地集于一诗。孔尚任的“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将秦淮河畔的繁华景象描绘得如诗如画。而朱自清与俞平伯以同一题目,各自写成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更是为秦淮河打造了两张意蕴深远的“金名片”。
乘上画舫夜游秦淮。自夫子庙泮池码头一路东行,两岸有很多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和引经据典的灯光影画。游船所过,就像一轴徐徐展开的壮丽画卷,在尽情地倾诉自己曾经的繁华。
第2天,10月19日,鸡鸣寺—古城墙—江南贡院:
第1站:鸡鸣寺。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的这句名诗是南朝各代皇帝崇尚佛教、广建寺庙的形象描绘,而鸡鸣寺自古有“南朝第一寺”之称。
寺内的药师佛塔。
鸡鸣寺内还有免费的经书和普及佛教知识的书,任人自取,但是不能超过5本。我的悟性不够,只选了三本浅显易懂又容易携带的…
鸡鸣寺背面。
第2站,古城墙:
靠近鸡鸣寺的这一段城墙,民间习惯称为台城。由于此地是六朝统治中心的皇宫禁地,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总喜欢来这里看看,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诗句。
从城墙往下看,玄武湖边杨柳依依,不由想起唐代韦庄的诗句“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离开古城墙,乘地铁到江宁织造府。南京地铁内的壁画都很有文化感,随手拍了几张。
第3站:江宁织造府。
在康熙在位期间,曹雪芹的家族曾经三代四人出任江宁织造。康熙六次南巡,有四次经过南京,均住在江宁织造府。
江宁织造博物馆是在江宁织造付府旧址上建造的一座现代博物馆。展览的内容包括江宁织造衙署历史图片文字介绍、《红楼梦》名著陈列和云锦展示等。
历史上的江宁织造府模型。
云锦馆只是走马观花的看了一下,云锦的织造工艺非常复杂,无法大量生产,因此在古代也只可供王公贵族使用。
我最感兴趣的当然是红楼梦馆了。
多数学者认同曹雪芹出生于金陵,并在那里度过了优裕的少年时光。金陵的山水胜迹、文化风俗,贵族阶层的人情往来、社会交游,以及后来的抄家之痛,都给他留下来深刻的记忆。
曹雪芹在江南生活了13年,雍正六年,曹家被抄,曹雪芹随长辈回到北京,居住在崇文门外。
在北京期间,曹家已是穷困潦倒。据传曹雪芹的朋友曾经送给他一副对联,说尽了世态炎凉:“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有,疏亲慢友因财绝义世间多”。
进入红楼梦馆,首先看到的是这个巨幅屏幕的《好了歌》:
馆里还有很多红楼梦的场面模拟,但是由于光线较暗,拍摄效果不好。只有这个元妃省亲的场面模拟还可以:
在江宁织造府的旗袍展示馆,还看到了这张珍贵合影,从左到右分别是:龚秋霞、罗籣、孙景璐、陈娟娟、陈云裳、胡蝶、周璇、李丽华、白光、王丹凤。个个都是风华绝代的美女。
第四站:江南贡院。
江南贡院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仅考试号舍就有20644间,可接纳2万多名考生同时考试,加上附属建筑数百间,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占地之广居中国各省贡院之冠,创中国古代科举考场之最。
历史上,有许多江南名士都曾为江南贡院的考生或考官,如施耐庵、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李鸿章、文天祥等。
中国的科举制度始建于隋代,在唐代通过统治者的改革得到完善,在宋代通过制度化为考生提供了公平的竞争环境,在明代八股文成为了固定的考试文体,在清代科举制度达到了其鼎盛时期。
在完善的科举制度下,负责考试的公务员体系也是比较系统的。比如,考场官员中有总负责的提调官、负责协同提调管的监试、负责考场秩序的监临、参与阅卷的同考官、主持乡试的主考官等。考场差役中有负责考场监视的号军、负责鸣炮的炮手、负责为官员考生杂役提供饮食的厨役、负责考场夜间巡查的更夫等。
号舍的位置按照字体编排,如下图的“珠”字里面,就有大约6个号舍。这些号舍为考生日间考试、夜间住宿之所。每人一间,深四尺,宽三尺,十分局促。
看看这个号舍,白天两块木板一个当桌子,一个当凳子,晚上将两块木板并起来就是床了。
我一直很好奇,在这样局促的号舍,考生是如何度过这几天的?下面这些妙语连珠的有趣诗文,在某种程度上解答了我的疑惑:
进入考场:负凳提篮浑似丐,过堂呼号直如囚。
入场搜检:袜穿帽破全身旧,襟解怀开遍地搜。
发放试题:未遇难题先忐忑,频呼掌管敢迟留。
进入号舍:文光未向阶前吐,臭气先从号底收。
安置物品:高挂门帘墙对面,平悬卷袋壁碰头。
号舍环境:粉墙靠背衣裳白,脚板悬空露水稠。
早起晚睡:传题静候鸡三唱,待旦还看月一钩。
夜晚睡觉:梦扰不宁听鼻息,夜深假寐数更筹。
刮风下雨:若逢久雨泥相伴,偶遇狂风烛易流。
寒暑难耐:时暖那堪填忧闷,阴寒何处觅裘禂。
每当殿试揭晓后,官府会用金黄色的纸张,张榜公布出进士的名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金榜题名”。
虽然读书很苦,考试很苦,但是金榜题名的喜悦荣耀和光明的前途,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读书人像今天的高考生一样,浩浩荡荡的奔赴考场。一旦成功,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回了。于是就有了: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结束了一天的游览,买一个累成狗的小秀才存钱罐。说实话,一天下来,我也快累成狗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