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南渡北归

南渡北归

作者: 小赵营 | 来源:发表于2016-12-31 13:06 被阅读76次

一个时代、一群人、一段段生命欢聚离合,汇聚了一本书 -南渡北归。

本书以时间线分为三个部分:南渡->北归-> 离别

南渡:北归


     很难想象云南边陲蒙自、李庄在何种情况下会大师云集,成为中华学术的中心。

      南渡北归描述:在国破家亡关头,民国时代以陈寅恪,傅斯年,梁启超,赵元任,李济等大师经过万千险阻来到了“世外之地“,他们既为避难,也为中华文化避免王国灭种的危机。在大规模迁徙中在面对困难体现的乐观和坚毅,以及知识分子的傲骨让现今的所谓学者汗颜。

      回顾那段澎湃历史,不禁想到:先辈如此治学,吾辈沦落何以至此。

     在学术层面,以付斯年为所长的史语所,为中国考古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在生命层面,道出以李济,陈寅恪等家庭的悲欢离合。

      在职场层面,每个人都不能独善其身,都不可能像想那样自由自在的活着。让我们意识到即使是大师每个人性格上的不完美,不妥协。

      吴金鼎作为甲骨文考古关键人物,投笔从戎,是个特殊的存在。危难关头是做好本质工作,还是投身救国大潮,本质上没有对错只是选择。在战争面前谁也无法置身事外。刘文典取舍未可厚非... ...以当代观念去评价历史人物是对他们的侮辱。

     在一定层面上,南渡北归,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是讲述当年的社会人文的百科。

   我们想象无托邦,即使到了大师的角度,大师的层次,也不能独善其身。

   给我印象最深的在危亡时刻,依然保持知识分子治学的态度;对比现在过度消费,娱乐至死的时代。那时的学者,那时的人们,是如此的自由,纯真、昂扬向上。

    北京->长沙->昆明->李庄->蒙自。这是一条知识迁徙和精神传承的线路。值得所有人铭记。

离别


       抗战胜利給联大师生注入一针兴奋剂,他们期待在和平岁月中,以自己技能让破败祖国走向繁荣。然而内战的烟云始终笼罩在中国大地,为了争取舆论支持各派纷纷耍出手段,追求自由的学生再次成为战斗的武器。

     欢聚结束,离别来临。

     离别:伤感的时刻,联大短暂学术辉煌,随着抗战结束和内战结果逐渐明了。人们的命运再一次走向流离。在那个城头变换大王旗的年代,选择决定了命运。曾经被遗弃的、鄙夷的,再次雄起成为可能。胡适,梅贻崎,傅斯年等因为追求自由独立的学术远走台湾,陈寅恪因为不满国民党问题选择留守,但拒绝改变自由学术思想。曾昭伦,曾昭燏等因为其它的原因留守,……更多的是为了国家留在大陆。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无论大陆还是台湾,忙于复兴、研究。

       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大陆知识分子这要结合新主意和迎接各种运动;台湾则要在薄弱的基础上搭建研究的框架,以付斯年为首的竭尽全力为台湾科学研究进行奋斗。

        六十年代:一个伤感的年代,中国学术在短暂的繁荣之后,陷入长期的低潮。大陆知识分子黄金年华在运动,在运动中送走一位位大师,一个不堪回首的年代,人性的残暴和贪婪展现的无以复加,和平年代的运动,和战争一样的残暴;而付斯年梅贻崎胡适等纷纷驾鹤西去。大师也担心太孤单,相继离别。

        在那个纷乱的年代,中国学术人以自己的品质,为这个国家证名,也为那个自由辉煌年代画上句号!

   时代结束,大师远去,吾辈徘徊。斯人已逝,辉煌永存。

2016073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南渡北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dwvv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