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听书。
一是听书时间比较自由,地点可随时变换甚至流动,读书则必须静坐一隅,展卷而读;二是听书中总能吸纳别人最精彩的部分,真让自己读,未必能读到别人的角度,能触摸到别人的精华之处……
但听书也有一个不足之处,那就是直接接受别人的观点,就相当于让自己的思想成为别人的跑马场,但我也有自知之明:书读的少,格局不高,视野不宽,那暂且就让自己的思想做不同人的跑马场吧,跑着跑着(读着读着),相信自己肯定会有不小的收获吧。
这次听到的是郭德纲老师的“品三国”。说实在话,品三国的人多了去了,比如易中天老师,于丹老师,王立群老师……三国的故事对于国人而言耳熟能详的也多了去了,让我意外的是郭德纲老师是另辟蹊径,以现代的眼光把三国中的人事加以糅合,别出心裁,古为今用。姑且采摘一些精彩之处吧。
我(郭德纲)讲的是三国的事,三国的人,三国的天下,在复杂的故事中我讲的是人情。
一,
《三国演义》对我来说,其实就是一帮打工人的成功的历史。
曹操做的所作所为,他在我心中才正经是C位,他是“男一号”。因为他做这事,第一,他目的很明确,第二,他这个人专业上来说雄才大略,另外最要紧的一点是他这人有个好处,就是他有毛病。你看,为什么说这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郭老师确实总结的很精辟,做人就需要接地气儿,同时又有些与众不同,才能展示出存在于世间的独特之处。
无论是三国、五代十国、南北朝,最后能够创业成功的都是不怎么得势的人,从基层开始做起的人。
这不正印证了“30年河东,30年河西”这一说法吗?
暂时式微的人其实不必自卑,毕竟风水轮流转。
二,
在可以拉拢人的时候,没有拉拢,可以培养的时候没有培养,很有可能等你想用(该用)之时会没有人可用,只有到那天才发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无关乎人们都说“平时修桥”很关键。
“书到用时方恨少”似乎是另外一层解读。
总之,先栽树,后乘凉。
三,
人可能都是这样,就是等到自己不需要挣钱的时候,就开始想着当年要不挣钱该多好。
金银财宝对于人来说,人就是过客,经过你的手,过一下,如此而已,别的没有意义。
李白有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是的,当人的阅历达到一定地步、境界之后就明白应该用减法生活。
学会活在当下,懂得放下,才叫活得通透活得潇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