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纪念马可先生百年诞辰系列活动之一【“为人民而歌——马可歌曲大家唱”】音乐会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开幕。我参演了其中的两个节目,然而这两个节目截然不同的形式值得比较和思考。
开场曲《南泥湾印象》,以传统的吹打乐组合形式为主,并借鉴王丹红《永远的山丹丹》的舞台布置,完成了此曲。虽人数有限,但气势还算恢弘。唢呐和笙分布在国音堂舞台两侧的二楼观众席,打击乐在舞台正中央。但是,其中仍有些许值得思考的问题,但仅仅为个人拙见:
1、吹打乐中缺少笛子;2、高音键笙应改为传统笙;3、吹与打的位置受到场地的音响作用,因此无论是两侧的吹管之间,亦或是吹管与打击乐之间,总会出现“互相听不清”的状况,因此影响了整首乐曲的契合度。
第六个节目《DJ MARK》,形式为电子音乐说唱与民族室内乐。此曲将马可先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四结合,进行了舞台呈现。
![](https://img.haomeiwen.com/i4638388/199a38272972dc76.png)
可以从节目单中看到,这首电子音乐作品将电子音乐、Rap以及三件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融合到一起,进行整首曲目的编创。我的直观感受——很有趣。两位音乐科技系-电子音乐方向的大三学妹,能够想到将民乐与电子音乐结合到一起,已实为难得。当然,其中会存在一些不完满,例如,由于整首作品都是“嗨”的方向,且唢呐和rap处于大量互动状态,因此二胡和琵琶以“坐拉”“坐弹”的形式演奏,会些许“呆板”。我认为,若想搞“新”一些,就要尽力新得原汁原味。
为何我由这两个节目想到了“传承与创新”这个被“嚼烂了”的话题?原因有:
1、在组合方式上,传统的吹打组合、现代的电子音乐·民乐的组合,前者传承更为凸显,后者创新更为突出。二者哪个更为成熟,哪个受众度更广泛,则涉及到以下两个原因——
2、在演奏作品上,两首改编的作品,均在传承马可先生的旋律主题的基础上进行了“细微”与“大胆”的创新。传承与创新的结果如何,就涉及到了以下第三个原因——
3、在听众审美上,通过一些小视频,我特意关注了台下听众的反应。我察觉到,小孩子对于这种新形式,尤其是电子音乐与民乐的结合,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按捺不住地鼓掌,而一些中年群体的脸庞则表现出些许无奈,鼓掌也只是完成礼貌性的礼节而已。
每场音乐会都具争议,从我的微信朋友圈来看,有人欢喜有人怨。部分人还是接受这种新的形式,与此同时,部分人发表了“经典是不可被逾越的”看法。这“冰火两重天”是否值得反思?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作曲家?演奏者?还是听众的审美水准?
我认为,尤其是这个时代,当然需要创新,但是前提依旧是传承,若创新得“太离谱”,或演唱演奏得太“呆若木鸡”,则是失败的创新。因此,创新的重任不仅在作曲家,更在演奏者。所谓“没有差的作曲家,只有差的演奏者”则为此意吧。“音乐感觉”对于一个演奏者来说极为重要,如何诠释与呈现一首创编或创作的音乐作品,需要演奏者的理性分析与感性体悟的有机融合,需要演奏者一定程度上的二度创作甚至三度创作。然而,太多的演奏者过于依赖作曲者的意图,因此总是局限在谱面上,而丧失了个人感觉。因此,作为演奏者,我也许对演奏者的追求更为苛刻,作为演奏者的角度,我认为演奏者对乐曲的处理不亚于作曲家对于乐曲的创作与解读。同一首作品(无论好坏),不同的演奏者会呈现不同的演奏状态与处理方式以及整体感觉,孰好孰坏,自有比较。这时,就不仅仅是乐曲的好坏问题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