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把时间当做朋友(现实)

把时间当做朋友(现实)

作者: 我是廖强 | 来源:发表于2020-06-03 00:47 被阅读0次

  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鲁迅

  人类有一个基本特征:浮躁。

  做什么事都想速成。

  期望速成,从微观层面来看,有两个主要原因:

  1、人类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得到满足的天性。

  几乎每个人都有无穷无尽的欲望,虽然知道不是每个欲望都能被满足,但是仍然不会放弃,退而求其次追逐尽可能多的欲望。

  于是不劳而获成为了心底最大的愿望,因为这样才能尽快满足欲望。

  如果达不到不劳而获,少劳多获也可以接受,但是最好“劳”尽量少,“获”尽量多,多多益善。

  如此看来,每个人都抱着类似这样的想法:如果收获的可能性很大,最好马上看到成果;如果收获的可能性很小,最好马上知道结果。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欲望,区别在于程度和表现上。

  【现在的社会到处充斥着类似的信息:快速减肥、七天速成、药到病除、一夜爆红、一夜暴富等等。

  有时候看到其中的广告,自己明知道是不可能的,虚假得不现实,但是仍然控制不住自己想去或者真的去尝试,结果缴纳了不少的智商税,空留一片悔意……

  这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欲望的代价。】

  2、浮躁的根源:很多人不懂“有些阶段就是无法跨越”这个道理。

  因此,他们才那么不现实地希望找到一个办法,靠其迅速达成目标,完结任务,获得解脱。

  可是,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时间,而且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就像没有办法今天怀孕,明天生产,这是不可能存在的事。

  【简书上存在很多类似情况的文章。

  很多作者刚开始写文章,一腔热忱,觉得写文章是很容易的事,一开始写上几篇,就想要很多的关注。

  但是现实是冰冷的,这种事情很难发生。

  连续一段时间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关注度,作者便会失望,失去热情,甚至放弃。

  他们或许没有想过怎么去提升自己文章的质量,没有想过怎么去提升自己的内涵与文采,没有想过长期坚持下去才会有收获,没有想过自己的付出到底值不值得去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结果……】

  还有一个宏观的原因使人们常常不由自主地奢望速成:“状态使然”。

  图片展示的是一个人一生各个阶段的满意程度和其年龄分布情况。

  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对自身的满意程度从15岁左右开始持续下降,大抵是不再“无知无畏”。

  从这个时候起,开始慢慢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微不足道的,进而开始在所谓的理想和扭曲的现实中拼搏、挣扎,直到45岁左右才渐出苦海,曲线开始上扬。

  这就是以一个普通人的心智,观察、感受、思索、理解、实践、回顾,直至恍然大悟或者误入歧途的时间--30年。

  在这漫长的30里,由自我满意度持续下降所造成的浮躁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越浮躁越是对自己现状不满;越是对现状不满越是浮躁。

  更大的问题在于,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几乎所有人都是这样,相反,现实好像总是在提醒我们:很多人比我们过得好多了。

  总而言之,造成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的根源是:

  一方面是自己的欲望无限,一方面是想要完成的事实太多,一方面是自我满意度的不断下降。

  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有的,但是这条出路的起点只有一个:

  接受现实!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速成不可能,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一个字:换!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本质上也是“换”。

  不成熟的人有什么样的特征?

  特征有很多,但是一个通病就是整天都在我“我要……”,全然不顾自己其实一无所有。

  大多数人之所以浮躁,是因为他们一无积累(或者积累太少,几乎无法换取任何东西),二无方法和经验(所以求而不得)。

与此同时,“我要”的欲望之火恰恰因为无法获得而熊熊燃烧。

  更恶劣的是,欲望之火甚至可以燃烧掉他们所有的精力和时间,以至占用原本可以用于努力(或者投机)的时间,陷入死循环,无法挣脱。

  积累多的人之所以稳健,是因为对他来说,“我要”的欲望可以用“我有”的东西来满足。

  即便“我有”的暂时不够,他也能借助已经拥有的足够的努力和勤奋(抑或是投机取巧的方法和经验),只需假以时日,定能如愿以偿。

  一旦得偿所愿,不仅“我有”的更多,“我要”的也更容易获得,形成良性循环。

  生活的本质就是你想要什么,它偏不给你什么。

摆脱这个死循环的办法只有一个:给我什么,我就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要不断想办法运用心智的力量去识别那些死循环和恶性循环,然后在好像不可能的情况下跳出去。

  想跳出去也很简单:

  1、拿出一张纸,划分为左右两半,做出两个列表,左边是“我有的”,右边是“我要的”,逐一罗列。

  2、尽量客观判断。

  首先划掉“我要的”当中那些无法用“我有的”换取的;

  再仔细判断剩下的能用“我有的”换取的那些“我要的”之中,哪些是必须的、必要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并在其上做重点标记。

  偶尔有一些“我要的”无法用“我有的”换取,却又是不可或缺的,这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用什么样的手段再积累一些“我有的”,从而有足够资本换取那些“暂时换不到但极其想要的”。

  可以努力、勤奋或投机取巧。

  还有一个辅助手段:想到“我要什么”的时候提醒自己,接下来花一些时间思考“我有什么”。后者会让你“脚踏实地”。

  3、最坏的情况,当拿出纸和笔认真面对自己,结果发现自己“我什么都没有”。

  也许令人气馁,但是对任何一个正常人来说,只要还有时间、精力、正常的智商,那就足够了。

  只要努力、勤奋,机会总是存在的。我们要相信这点,最好相信到毫不怀疑。


  完美主义并不存在。

  越是能力差的人,越是有那些非常不现实又极其脆弱的完美主义倾向。他们不现实,是因为他们不懂。

  做过咨询的人都有深刻体会:客户的常识越少,要求越高,因为他们不懂。

  常把事情搞砸的人,对所谓的“做好”全凭想象,没有任何事实依据,因为从未“做好”过。

  有些人所谓的“做不好”,其实是“不能一下子做好”,但问题在于,没有什么事情是一下子就能做好的。所以他们这个不做,那个不做,到最后已经不是“不做一些事情”了,而是“什么都没做”、“什么都不做”,结果一事无成。

  可笑的是,即便到了这个境地,还有不少人打肿脸充胖子,声称“我没什么可后悔的”。

  一些真正优秀的人,会被别人称作“完美主义者”。事实上,这种描述并不准确,比较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他们是有能力做到更接近完美的人,并且他们一直在努力”。

  没有人能够做到完美,最多是接近完美或更接近完美。

  所以,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时刻忍耐各种各样的不完美,否则事情根本无法完成。

  最终完成的事情,结果也常常是不完美的,缺憾必然存在。

  生活本身就不完美,因为有了缺憾的存在,才能凸显出生活的美。

  未知是永远存在的。

  我们害怕未知,害怕不确定的东西,我们希望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可惜我们永远做不到。

  大部分人多少有钻牛角尖的习惯,只是程度不同。因为未知的恐惧早已根植在人类的基因中。

  人类害怕未知,一切未知、不可知的因素都会严重威胁人们的安全感。

  然而,为了进步,我们必须忍受一定的未知。

  在忍受未知的时候,我们又忍不住去钻某些“牛角尖陷阱”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

  【比如学编程的新手会不由自主地问:“foo”、“bar”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取谢这样的名字?

  其实这两个词都只是无特别含义的名字。

  学习英语的初学者会疑惑:为什么“John”这个名字会被翻译成约翰?就算音译,也差得太远了吧?

  英文的John来自圣经里的Johann,发音就是约翰,在希伯莱语中的意思是仁慈,欧洲的很多语言比如荷兰语的Johan保持了原汁原味,但是这个名字经过了希腊语拉丁语到法语再到英语有了重大变化,首先是J的发音由[y]变为[gd],在经过法语的过滤后H不再发音了,由于H不发音,双音节的Johann在发音上成了单音节词,H后面的A就可又有无了,到了后来被省略。】

  以下是解决办法:

  1、首先,我们要承认自己不可能全知全晓。

  有些时候,有些问题没有答案,就好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

  而有些时候,即便有了答案,其原因也不见得是我们能搞懂的。

  遇到这种情况,暂时忽略过去。不是“反对问为什么”,而是“暂时不去问为什么”可能更划算。

  2、我们需要了解未知分为两种:一种是永远不能解决的,另外一种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也许能够解决的。

  第一种未知对个人来说意义不大。

  我们必须面对的是第二种未知,学习的难度也在于此。

  “第一章的内容需要在掌握后面某一章的知识之后才能深入了解”,这几乎是所有高难知识体系的普遍特征。

  也就是说,在第一章,我们会有无数疑问,可这些疑问以当时的知识是无法全部解答的,需要我们继续学习,用接下来获取的知识解答现在的疑问。

  【突然想起小时候询问大人某些事情的时候,大人不会给出答案,而是说等长大了就知道了。】

  这就是那些爱钻牛角尖的人最终常常吃亏的重要原因:他们总是想“马上解决当时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总之,我们必须接受一个现实:未知永远存在。而后,我们只能不断尝试着适应“在未知中不断前行”。

  当有问题解决不了时,可以先记下来,然后继续前行。

  切记,一定要把问题记下来!!!

  很多人没有记录的习惯,以至于出现曾经因为思考(疑问就是思考的起点)后“忘了”而失去答案机会的情况。

  继续前行,并不意味着忽略这些问题,它们已经被记录下来了,也由此获得了被重新审视的机会。

  说不定在某个时间、某个地方、因为某个原因,它们中的一部分就突然有了明确的解决方案。


现状是无法马上摆脱的。

  人们往往会低估环境的巨大能量。

  人们往往会忽视环境,而把来自环境的影响当做“由衷”的想法。

  与外界的无谓比较,让每个人凭空多出了一个根本不属于自己的目标,动辄被自己的理想绑架。(大家所谓的梦想)

  很多人(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的工作态度本质上是“骑驴找马”。

  基于种种原因(主要是概率问题),人们往往对自己正在从事的职业并不满意。很多人都心怀梦想,有一个“无论如何早晚都要从事的梦想职业”,而不幸的是,很多人正因为如此,最终沦为平庸之辈(有例外,但是例外太少,几乎可以忽略)。

  世界上80%以上的职业并不过分依赖天分,更可能甚至几乎只依赖于积累。

  如果一个人因为向往另外一个职业,对当前这份职业心不在焉、无甚积累,天长日久,这个人在当前的职业中将会逐渐落后于那些认真做事的人,但此时他不会因为自己的落后而奋起直追,反而更可能把“反正我的梦想不是这个”当做借口。

  无论是谁,进入自己梦想职业的成本都很高昂,极其少数运气好的人除外。

  当初未能从事自己梦想职业就已经说明了问题:除了运气不好,更可能的原因是积累不够。

  几年过去,所谓“梦想职业”中的经验积累仍然是零,仍旧只是空有梦想。

  还有一个被视而不见的事实:那些在自己所谓“梦想职业”中拼搏的人在这段时间里已经积累了无数经验,磨炼出了“圈外人”无法想象的各种能力。

  某一天,也许有足够运气进入了梦寐以求的领域,结果可能还是发现自己一无所有、毫无竞争力,最后不过是一切归零、从头再来。【也许这个时候所谓的梦想将会不再是梦想】

  对现状不满、急于摆脱现状,是人们常常不知不觉落入的陷阱(尽管偶尔这也是少数人真正的动力)。

  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

【实在不喜欢当前状况,那么就努力去学习吧,努力学习与自己梦想职业匹配的知识,让自己的能力匹配得上职业,至少需要有能力入门,才有更多的机会踏入那个行业。】


  与时间做朋友的方法很简单: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可怕的不是做事效率不高,而是干脆做错了事。一旦做错,效率越高,结果越糟;做事正确,效率低点也无妨,因为做一点是一点,多收获一点、进步一点,动力就会更强一点,进而更容易持续地做下去。

  如何判断所做的事实是否正确呢?

  核心只有一个:看它是否现实。

  几乎一切愚蠢的行为都来自否定现实、逃避现实。

  【成功的朴素定义: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并在最后期限之前漂亮地完成。】

  尽管现实总是让人难以接受,但是我们应该坦然面对种种现实:速成绝无可能、只有付出才有收获、完美永不存在、未知永远存在、现状无法马上摆脱等等。

  这几种现实既清楚又简单,不仅需要接受,而且要牢记;不仅要牢记,而且要坚信,不容半点动摇。

  时常把自己的一些念头记下来,与这几条现实对照,看看它们是否与这些现实相符。

  如果你做过,你将会发现自己常常在不知不觉之间被一些实际上完全不现实的念头所左右

  这是正常的,但是通过不时地记录、思考和反省,你会越来越善于甄别那些不现实的念头,进而摆脱它们的影响,这就是差别。

相关文章

  • 把时间当做朋友(现实)

    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鲁迅 人类有一个基...

  •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后(3):现实

    在网上购物的时候,我们看评论,就会发现很少有百分之百的好评率的产品或者服务。即便有,好评的总人数一般也不具有代表性...

  • 昱记-20161114 把时间当做朋友 李笑来- 第二章 现实

    昱记-20161114周一 23:45 晴 把时间当做朋友 李笑来- 第二章 现实 今天继续阅读《把时间当做朋友》...

  • 把时间当做朋友

    在很偶然的、必然的时机读了李笑来的《把时间当做朋友》书,还是受益匪浅。为什么偶然?我在很早就听说过新东方的李笑来老...

  • 《把时间当做朋友》

    读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做朋友,深受感触,一口气读了两遍。以下是对书中内容的梳理,及个人感悟。 无论是谁都...

  • 把时间当做朋友

    这几天又去知笔墨上看了一遍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温故而知新,古人诚不我欺。简单的将全书内容做个总结: 一...

  • 把时间当做朋友

    今天读了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感慨颇深!这本书直面说了很多你内心恐惧的东西,很多时间自己把自己搞得很忙...

  • 把时间当做朋友

    很早买了李笑来的把时间当做朋友,只是潦草的翻了几页,很明显还没有和时间真正成为朋友,还痛恨时间不够用,也持续在浪费...

  • 把时间当做朋友

    ——1—— 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完成,我想也标志着一个新的读书阶段的到来。 我记得大概是我大二的时候第一次看这本书,那...

  • 把时间当做朋友

    1.可以控制的大脑 奥地利神经学家、精神病学家维克多·弗兰克。他的父母、妻子、兄弟都死于纳的魔掌,他本人则在纳粹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把时间当做朋友(现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eimz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