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大学生必读书单读书
1587年,平平淡淡的一年

1587年,平平淡淡的一年

作者: 野子发儿 | 来源:发表于2018-06-05 20:26 被阅读147次

              今天想给大家推荐一本书

                      《万历十五年》

        这本书并不像其他历史名著枯燥无味

                    而是写得像一本小说

                      读起来津津有味

    1587年,平平淡淡的一年

                                  01

    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着平平淡淡的一年里,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眼中,其间各种因果关系,恰为历史的重点。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一部明史研究专著,意在说明十六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时的侧面形态,主张要“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这本书不仅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全书选取原本极其普通的年份万历十五年为历史横切面,以人物为主线,主要划分七个章节,每个章节有一个人物主角,而这些主角的选择又涉及到社会各个不同的阶级,构成了明代中晚期社会结构的一个缩影。

    这些主角既有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也有保守官员海瑞、也有首辅重臣张居正、也有自由知识分子李贽。他们之间暗藏各种矛盾,在这各种矛盾都激烈碰撞的背后都指向个人与体制的矛盾,这些矛盾不仅让他们的命运都带着悲剧色彩,更让整个民族都笼罩在悲剧的阴影之下。

                                02

    首先在《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中,笔者多次提到道德和法制之间的关系,黄仁宇以为“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他写这本书的目的也重在说明这一看法。他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表述“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个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道德传统的国家,想要认清并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社会上的多方改变,儒家单独的伦理性格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针对这种需要,许多学者不断把孔孟的著述加上新的注释形成一种新的思想系统。

    宋代大儒朱熹对儒家经典的论述最具有权威性,他的《四书集注》是明清两代士人规定的教科书。当缺乏法律经验的官员处理诉讼时,依据的往往是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清官海瑞也不例外,虽然海瑞平时注重法律的作用并且执法不阿,但是作为一个在圣经贤传培养下成长的文官,他也始终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他在陈述判案原则时说:“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其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其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也就是说要以上下尊卑的儒家道德伦理和抑强扶弱的道德原则来判案。最后海瑞在治理民间高利贷时遭到大批官员的反对辞官而去。

    海瑞的失败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争斗是非常复杂的,没有健全法律的支持,简单的道德去解决经济问题是行不通的。当然,法治的不健全并不是海瑞的过错,但是法制的缺失也并不是道德可以补齐的。用道德代替法制暴露了中国传统政治的缺点,如果没有这个问题可能明万历年间会是另外一番景象。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现代化社会必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实现真正的法治化,才可能避免众多隐藏的矛盾,实现国泰民安、国家富强。

                                03

    其次在这本书中,提到的较多的一个词就是文官。明朝的文官集团在帝国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这种“依靠意识形态作为统治手段”的统治下,也埋下了灭亡的种子。

    黄仁宇在书中表示:“也许是有鉴于唐朝藩镇的跋扈,本朝从洪武开始,就具有这重文轻武的趋向。大约经过一百年,文官集团进入了成熟的阶段,他们的社会地位上升到了历史的最高点。”文官的绝对强势,形成了重文轻武的风气。在这种风气下,即使将领们出生入死、屡建奇功,可能也比不上一篇精彩绝伦的文章。这种制度和风气已经严重破坏了文官和武将之间的平衡,结果只能是明朝军事腐败人尽皆知,军备落后,管理松弛,造成倭寇屡次来犯并以寡敌众。

    据书中记载,一股五十到七十人的倭寇深入腹地之后,杀人越货,围绕南京兜了个大圈子,虽然南京有十二万驻军,但被他们杀伤的人竟有四千多,可见当时的军事力量是多么弱。虽然后来戚继光组织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荡平倭寇,被提拔为将军,但是仍然难逃被弹劾的命运。通观本朝的武将,发现不止是戚继光、还有俞大献,以及别的高级将领,他们最后的结局都令人同情。追溯本源,就是本朝文官与武将之间的关系太过复杂,武将领兵作战,和文官集团的施政原则在根本上是不相容的。

    我本以为做官在古代是一件光宗耀祖、可以出人头地的事情,就像我们之前经常说的那些口头禅“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那样,没想到中间有这么多复杂的关系、矛盾,稍微不注意就“一失足成千古恨”,估计像我们现在很多“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到古代做官活不了多长时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制度,不同的发展方式,造成官员之间不同的运作模式。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04

    本书还有一个让我比较震撼的地方,就是同是首辅的申时行和张居正的不同的行政风格。张居正是锐意革新的改革家,申时行是沉稳老练的和事佬。

    张居正在当首辅时可谓是权倾天下, 万历皇帝当时年龄比较小,所有国家大事由张居正协助管理,他在人事任免中也起着决定作用。我觉得张居正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他在官场混的风生水起,办事分寸拿捏的特别好,跟它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他办事雷厉风行,是朝廷众人眼中的铁腕人物,能以深不可测的心机进行政治运动,并有所成效。“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附”张居正权倾天下的同时也为他带来许多争议,最后结局也很惨。

    但是申时行同作为首辅,跟张居正的行政风格迥异,源于他认识到“我们的政事,注重体制的安定,而不计较对一人一事的绝对公允”,这可能是他在张居正风波之舟处理政事更加淡定的原因。根据他在处理各种政事的基础上,我觉得他是一个政治上的中庸者,有很大的韧性,即对现实妥协,又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在《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中,黄仁宇曾多次提到申时行遇到争执愿意做和事佬。这不是因为申时行不愿意惹事,只是他从张居正悲剧的内幕中得到了教益。

    1587年,平平淡淡的一年

                                05

    这本书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作者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大历史的观点。黄仁宇通过琐屑的历史事件,揭示了明万历年间的种种悲剧。

    我觉得《万历十五年》的意义在于它丰富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使历史鲜活了起来,并不像历史书中那样呆板。在我看来,我一般认为历史书都是枯燥烦味的,所以我不喜阅读这类的书籍,但是黄仁宇这本《万历十五年》引起我极大的兴趣。我一边惊叹自己能读进去历史书,另一边被黄仁宇先生的著作风格和史学观念所震撼,一本历史书竟然能写的这么有趣味,而且跟固有的观点有点冲突却言之有理。

    看完这本书才发现原来历史人物并不像历史课本上讲的那么单调,或名垂千古或身败名裂,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贡献或者遗憾。正如万历皇帝虽然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却也免不了受各种体制礼仪的束缚,而且还不能以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看完《万历十五年》,我想知道的关于万历年间的事情更多了,他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去寻找一些其他的资料来解我的谜团。我觉得这就是《万历十五年》与其他历史教科书不同的地方,突破了教条主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意识的唤醒。

                                06

    虽然《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对于历史有重要意义的书籍,但是任何事物都难以十全十美。 由于《万历十五年》的内容太过严谨,语言风格有点压抑,不是那么活泼,让人读的时候比较疲乏,容易走神。

    读完此书,意犹未尽,海瑞、戚继光等人的命运令人同情。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曾有一个挽狂澜于即倒的梦想,但是多数人都未曾得到这样的机会去实现它。在那样一个年代,他们空有雄才大略,然而生不逢时,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他们日常的做法、想法、看法当中,可以培养我们的洞察力。

    说再多智慧的话语也不能表达出内心的激动与震撼,只有亲自去品读才能发现其中的魅力所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碳烤小白龙:黄仁宇是我偶像啊,本科时候一度想放弃金融学历史,就是受黄仁宇影响,还曾经幻想考黄老的研究生,才知道黄老2000年就已经去世了。黄老的书我买了一套,本本经典啊。其实黄老在学术圈里面,语言已经是非常吸引人、有文采了。
        野子发儿:@碳烤小白龙 嗯嗯对 老师强烈推荐看他的书

      本文标题:1587年,平平淡淡的一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emm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