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家乡的火熜

家乡的火熜

作者: 青梅浊酒 | 来源:发表于2018-12-21 15:37 被阅读0次
家乡的火熜

现在的农村基本上每家每户都用上了燃气灶,炒菜和蒸煮食物都很方便,而在我们小时候,做饭烧菜基本上都是用土灶。

土灶有很多优点,如火力旺,适合烧大锅菜,烧出来的菜味道也不错。当然土灶也有缺点,其中最大的缺点是生火不容易。生火不仅要有干柴,还要有引火用的松明或刨花,所以要是到了半夜肚子饿了,再去生火弄吃的就很麻烦。而这时要有个火熜就好了,因为它能烘烤一些食物。其实火熜也算是土灶的一个衍生产物,因为用土灶烧饭会有很多炭火,而这些炭火正好可以用来畚火熜。

在农村里,或许是因为冬天天气寒冷,聪明的先祖发明了火熜这一取暖神器。山里就近取材的竹子和用泥土烧制的陶钵完美地组合在一起,非常实用。竹子被削成竹篾条和细篾丝,上边口子上用篾条,而外面的圈围用细篾丝,竹篾条薄而平滑,篾丝也粗细均匀。篾匠师傅将外围的框架编好后,将陶钵嵌入其中, 最后又用竹篾条收口。火熜正上方有一根宽约两公分厚约半公分的一个弓形把手。把手弯曲处被分成四股竹篾与下面的边框相连。把手与边框相连的两边分叉空隙处正好可以用来插火钎。而火扦极像一双铁筷子,比筷子稍短,粗细和筷子差不多,只是它的上方有弯成的圆形小孔,两小孔之间用细小的呈8字型铁链连着。铁匠打制的火扦比较精细,往往中间处像拧麻花似的拧几道斜的螺旋纹,并且此处的外径比下面稍大一些,这样拿的时候有手感,也有利于夹持。

陶钵内用来盛炭火,但在倒入火红的炭火之前要在底部铺上一些炉灰,因为这红热的炭火如果没有炉灰的隔热容易把陶钵热裂掉。铲上几铲火热的炭火后,最后要用小铁铲将炭火压一压,收圆,最后在上面盖上一层薄薄的干的炉灰。

村民们为了防止衣物等东西不慎落入火熜,于是在它的把手下方,炭火的上面,盖上一张圆形的铁丝网。做工精细的铁丝网格子大小均匀,中间有一个圆形的凹下去的台阶,台阶正好合在竹编上边的内圆口。

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圆形铁丝网它的用途便多了起来,不仅可以用来取暖烘手、烘袜子等,而且还可以在上面烘烤食物,比如鸡蛋、麻糍、粽子等等,而且烘烤出来的食物便格外的香!

冬天的时候,我们常用火熜来烘鸡蛋。烘鸡蛋时火不能太大,火太大了鸡蛋容易裂开,里面的蛋白会流出来。烘鸡蛋时要用上湿毛巾,湿毛巾像盖头一样盖在上面。不用多久便可看到潮湿的毛巾上蒸汽微微冒出,一段时间后要将鸡蛋翻个身,盖上毛巾继续烘,待毛巾上的蒸汽慢慢变小,闻到淡淡的香味时鸡蛋就烘熟了。也许是火力的慢慢深入,火烘的鸡蛋格外的香。剥鸡蛋时可看到蛋壳上有一些芝麻般大小的黄褐色水渍,那是鸡蛋里的水汽透出蛋壳被烘干了而形成的。将鸡蛋敲一敲,揉一揉,碎成小块的蛋壳依然还粘在蛋壳的内膜上,蛋壳一剥就下来。咬一口嫩白的鸡蛋,好香!

除了可以烘鸡蛋外,还可以烘麻糍、粽子等。当硬梆梆的麻糍烘软后鼓成一个个圆圆的小球,当香糯的肉粽在铁丝网上滋滋的冒着油,你可能会抵不住这些美食的诱惑。麻糍烘好后烫烫的鼓鼓的,你可以捏住揪一点下来,拉开的一瞬间可以看见粘粘的拉着丝,你可以蘸咸的菜吃,也可以蘸白糖芝麻粉或蜂蜜。

而对于那通体被烤得焦黄的肉粽,你无需加任何的调料。轻轻咬上一口,此时糯米的浓郁,粽叶子的清香混合着慢慢溢出的油脂的香味已在你鼻尖飘过……尝一尝流传于民间的用火熜烘出来的这些美食却能让你唇齿留香,久久回味!

刚畚出来的火熜火力很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火力会慢慢的减弱。这时插在手柄旁边的火扦此时便派上了用场。火扦贴着陶钵的内沿插入,轻轻撬动,炭火上面细腻的炉灰便裂开来。外面的空气便通过这裂开的缝隙进入,里面的炭火便又开始旺起来。

小时候在村里上学,每到冬天我们都习惯于提着火熜去上学。由于上学早,家里只煮了早饭,柴火直接烧下来的碳火很少,于是会将以前盛在陶瓷瓶里的干木炭铲一些出来,开始“扎炭”(浙西方言)。要先将火熜里的炉灰铲一铲出来,然后把干木炭倒入,最后再在干木炭上面盖一层带火星的灰――别小瞧它,它却能把里面的木炭慢慢燃着。

小时候我们去上学一路上跑跑跳跳,火熜自然就不是那么平稳。带火星的火灰抖动后漏到木炭下面去了,黑黑的木炭都露在上面,炭火就燃不起来。想把它燃着,补救方法也还是有的。从下面找几颗炭火放在一起,最好用嘴吹一吹,看差不多了再上面堆上未然着的木炭,拎着火熜抡起手臂转,呼呼呼,不一会儿干炭也就燃了起来。

其实在孩子们眼中用它取暖并不是那么重要,特别是遇上大霜冰冻的日还有更好玩的。

大冬天小伙伴们一起去上学,去学校的路上往往可以看见的陡峭的岩壁上悬挂着冰条,像一把把宝剑,白白的,又有些透亮。用石子掷上去,被砸中的一大条就会掉下来,下面便是一阵阵欢呼声。冰条落地,大家蜂拥而至,看看冰条断了没有,但十有九是不完整的。只要一两尺长不断――即便没有“宝剑”的尖,大家还是很欣喜。用手直接拿着冰条太冷,于是抽出火熜上的火扦插人火熜中烧热,拿出后迅速往冰上戳,一次又一次,直至溶出一个小窟窿。再用藤条穿着,提着它像是提着一把宝剑,甚是自豪和喜悦,但这么一番下来,火熜里面的火都差不多熄灭了……

记忆很多,每当看到火熜,我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到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在异乡的冬天里取暖都用上了电器,而在我的记忆里家乡冬天微微冒着热气的火熜还是那么温暖!

            文中若有不妥之处望指正,                            谢谢!                                    写于2018年12月21日

相关文章

  • 家乡的火熜

    现在的农村基本上每家每户都用上了燃气灶,炒菜和蒸煮食物都很方便,而在我们小时候,做饭烧菜基本上都是用土灶。 土灶有...

  • 铜火熜

    今天是"四九”的第一天,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俗话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在这个阴冷天,我突然想起...

  • 火熜与火盆

    在还不是现代化社会的年代,寒冷的冬季在没有空调,电热小太阳的日子里,在我的家乡闽北,人们是靠什么取暖的呢? 1火熜...

  • 《火熜里的童年》

    ——春天的主旋律 火熜,你见过吗?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江南农村里几乎家家都有。它是冬天取暖用的火盆,与普...

  • 乡间日记14――炭火中的冬天如此美好

    天真的冷了。也该冷了。小沫爷爷前些日子就已经用上了“火熜”,我们跟着也用起来了。 这叫做“火熜”的东西,其实就是个...

  • 记忆中温暖的火熜

    今天的雨淅淅沥沥地下了一天,听着窗外的“嘀嗒”声,一点没有要歇一歇的样子。 这才是开端,据气象预报,从现在开始的很...

  • 由蟠龙菜的传说想到的

    重阳节去看老师,带了家乡的特产——蟠龙菜。这蟠龙菜有个传说,与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有关。朱厚熜原是藩王,封地在今天的...

  • 宫女的反抗不可估量

    公元1542年11月27日,明世宗朱厚熜险被宫女勒死,史称“壬寅宫变”。 因明武宗无子,驾崩之后,由堂弟朱厚熜以外...

  • 家乡(三)~材火

    现在天气变化无常,极冷极热,今天的西安有40℃的高温,在我记忆中的东北,最是漫长的就是冬季。 冬季寒冷而多风,如何...

  • 玩心太重的朱厚照和德行不够的朱厚熜

    明朝皇帝奇葩的不少,这回说说厚照厚熜两兄弟。 按照正常的剧情线,朱厚熜顶多是个王爷。他的堂哥正德皇帝朱厚照死后没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乡的火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eom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