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完克莱儿·麦克福尔的《摆渡人》时,内心其实是不平静的,我尝试着在看完之后写下一些文字,记录读后的感受,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并未找到合适的言语来表达内心的感受。直到最近意外拿到《摆渡人2》,突然想明白了先前那种说不明的思绪,或许是看书的时候就已经印在潜意识里的想法开始作用的结果吧。
《摆渡人》讲述的是女主人公迪伦某天独自一人乘坐一趟火车,前往另外一个城市,去看望素未谋面的生父。途中列车不幸发生翻车事故,迪伦成为了事故中唯一的遇难者。毫不知情的迪伦在疼痛中醒来,本以为自己逃脱了厄运,其实她的灵魂已经进入了荒原——一个将两个世界连接在一起的地方,并将在自己的摆渡人崔斯坦的引渡下,去往另一个世界……虽然《摆渡人2》仅仅看了开头一小部分,但还是决定先将对第一部的一些想法以及引发的思考记录下来。
首先是对于生命的脆弱以及对其掌控的无力感引发的自我救赎。在我短暂的前半生,听闻、看见甚至经历的生死仅有几次,但足以让我记住那种突然袭来的惶恐与崩溃,当讯息传来的时候,感觉真实又虚幻,想伸手抓却什么也抓不住的无力感,让人内心瞬间决堤,继而将所有的无助和绝望化成哭喊与眼泪奔流而出,就像荒原里时常会出现的场景,先是不敢相信的惊愕,而后失声痛哭……
年少时,觉得生命在垂垂暮年之前都是可以百分百自我掌控的,那时自由且放纵,但后来发现并非如此,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像威胁我们健康一样在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只是我们选择了乐观地忽视。在《穷查理宝典》里,芒格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乡下人说,要是他能够知道自己将会死在哪里就好了,这样他就永远都不去那个地方了。然而,其他人听了都在笑话他。”确实,如果有这种预判的能力,那么大多数不可避免的事件就不会发生或者扰乱我们平静的生活了,人们之所以会笑,是因为我们都明白没有谁会有这样的能力,即使聪明如芒格,他也只能说避免风险,而不是杜绝。
而说回《摆渡人》,书里给我传达的讯息是当生命确实避免不了来自于外界的不可控因素的威胁时,在挣扎与发泄之后,是坦然地接受和面对现实的勇气。因为我们本就不能控制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不要长时间的反复深究和责难,避免自己沉沦其中而无法前进,其实这或许就是自我救赎的过程吧。那种从与命运的抗争,直至面对无法挽回的事实之后的平静和坦然,是我从中读懂的道理。书中的描述我想可以这样理解:与其说是摆渡人在渡迪伦穿越荒原,更不如说是迪伦的意念在一开始进入荒原的时候就注定了是一个自渡的过程。
其次便是自渡过程中的重重阻拦与置之死地的无悔。如果仅把《摆渡人》当成是完美结局的玛丽苏爱情故事来看的话,那确实它不能给你什么惊艳的故事情节。但我从中读出的却不仅仅只是爱情。在描写迪伦重返荒原自己渡河的情节里,我看到的是信仰。每个人都要渡过属于自己的苦难,然后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看着河上的芸芸众生都在渡河,以及各种与艰难和阻碍抗争的不屈,自己便更加明白,到达彼岸的不易与坚定。当所有的打击在猝不及防间扑面而来时,有人为自己共同分担固然是好,但当只身一人的时候,是什么让自己坚持着定要抵达彼岸?是光,或者说是那种自己称之为信仰的东西。
回想自己跑步的这几年,从跑2圈就累的大口喘气,到现在可以稳定地跑完10km。在这背后,是一次次放弃与坚持的博弈,期间不乏意志不坚定败退下来的经历,但却从没放弃过跑步这件事。在早几年“全民健身”话题并没有那么热门的时候,有人不理解这种与自己较劲的意义何在。我想表达的是跑步它确实不能带来名与利,而真正的跑者也不问名利,只是顺从内心的想法去做这件事情,尽管期间会有伤痛与艰苦。就像迪伦本可以选择在安全屋平安地等待催斯坦的到来,却偏愿意自己去克服期间的艰难甚至是威胁一样,只因心中有一束不灭的光。跑步如此,生活亦是如此,因为相信在渡过属于自己的艰辛与不易之后,会迎来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或人或物,亦或仅仅是一种体验,所以愿意把自己豁出去。
后来我明白,我们并不是刀枪不入的不坏之身,只是我相信生命是有韧性的,当一件足以让我们元气大伤的事情晴天霹雳般砸向我们的生活时,自身的意念会不断地在天平两边剧烈地摆动却又始终保持着平衡,不至于让我们堕入无尽的深渊。以及当我明白属自己的那道光就在彼岸时,我就不会怕渡河之时翻滚的暗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