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次第花开》第1、2、3、4、5天

《次第花开》第1、2、3、4、5天

作者: b021fe89964e | 来源:发表于2022-08-20 20:40 被阅读0次

    第一步,珍宝人生

    第一章珍宝人生

    根据佛陀的开示,造成痛苦的根本原因在于我执。要真正止息痛苦,只能从破除我执入手。所谓我执是指认为自身以及外部世界都是无需观待条件而绝对和常一的存在的,事实上,万事万物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真实存在,而是依赖各种内在和外在的条件一刻不停的生灭,因此,不具固有性,恒常性,也就是无我和无常,具备无我的见地之后,经过反复观修,体认,我执便会逐渐弱化。

    寂天菩萨曾说,问题若有办法解决,就不必担心,若没办法解决,担心也没有用。痛苦普遍存在,生活不可能完美无缺,或总是称心如意。

    我们就是这样把自己的攀缘心分别念错觉投射在物体上,执着贵贱美丑,枉受痛苦。

    第二章安乐

    怎样才能安乐?我想这是个很好回答的问题,放下执着就会安乐,什么是执着?怎样算放下?安乐,说到底是一种心的感受。

    有时候,人们并非不快乐,只是以为自己不快乐而已,如果你试着去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会发现情绪就像天空的浮云多变,尔艾散远看一朵一朵,仿佛人能在上面漫步起舞,但走近一看才发现,根本没有立足之地,尽管如此,天空还是经常出现浮云,在我们心性的天空中,情绪的浮云,聚成云团,构成我们的心境,快乐满足的情绪多,心境变安乐。

    什么是快乐,痛苦消失就是快乐。不要把快乐看得太严重。再普通的人,在平凡的生活里也充满快乐。

    静坐的一个入门方法,便是观察自己的呼吸,心静下来就会体验到每一次气息的出纳,都充盈着喜悦的能量,即使在纷扰的日常生活中,你也能体会到这一点。

    佛法告诉我们,痛苦源自我执和法执,即对自己的执着和据周遭事物的执着。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你可能对地球那边美国大选的进展情况了如指掌,却不知道自己身心的真实需求和感受,习惯性的心不在焉,使我们错过了了解自己的大好机会。

    从身、受、心、法着手,如实而又绵密地觉察自己的身心。

    愤怒也有从酝酿到爆发的一个过程,就像着火开始只是几颗小火星,后来发展成火苗,风一吹,火越烧越猛,成了一场大火,许多人要等到火焰冲天,才意识到着火了,可是如果留心观察的话,火星或火苗刚起,就上前把它扑灭,大火就烧不起来了,你甚至可以不给予去破灭。袖手旁观也无妨,看看火是怎么烧起来的?也许你还不知道,通常在火上扇风浇油的,就是喜欢恶作剧的那个你,现在你跑出来做观众了,没人帮忙火烧的不起劲,一会儿自己就灭了。其他情绪也是这样,不要被它们推着到处乱跑,转过身来正视它们,看它们从何而来,往哪里去?

    第三章从玉树说起

    佛教认为我执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所以要从根本上止息痛苦,必须放下我执,建立空性的见解。

    在灾难爆发的一刹那,自然因素往往是最主要的触发因素,但压倒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不是骆驼背负的所有重量。探究深层的原因,灾难背后总能看到人的身心活动所产生的关键性影响。

    人常说,凡事要想开一点,想开一点,就是不强化对事件和情绪的负面认知,不在心里编故事夸大,加重感受。自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让自己沉浸在对人对事的无益的想象中。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情绪具有传染性。

    负面情绪具有欺骗性,他让我们相信,可以从中得到保护和满足,很多时候,我们发怒是一力觉得,这样我们会更强大,可是你看,辩论中往往是理屈词穷,眼看败局已定的那一方,先失去耐心,甚至屎攻击谩骂,同样的傲慢,恰恰暴露的是一个人性格的不成熟和内涵的不够丰厚。没有什么比贪婪更具欺骗性,我们总以为自己不快乐的原因是拥有的太少或想要的没得到。

    这负面情绪进行仔细观察,我们会慢慢发现,负面情绪的存在直接意味着幸福感的缺失,没有自律,无论是建设自己的幸福生活,还是建设大家共同的幸福生活,都不会有太大的效果,然而,自律不是压抑情感,不是遵循强制的规定。也不是要做出一副道德楷模的样子给人看。自律的动机是考虑她人的感受,不想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给他人带来伤害,让他人痛苦。

    第二部佛门

    第一章入佛门

    我们平时所讲的皈依三宝,是指皈依佛,皈依法和皈依僧。

    在修持佛法时,首先应当生起出离心。出离心是对六道当中所有的享受与安乐没有希求,贪恋之心只有希求解脱之心,这非常重要,没有出离心,我们所做的善法功德不会成为解脱之因。解脱才是自己这一生最重要,也是最终的目标。

    生起出离心之后,还应该在出离心的基础上培养菩提心,菩提心是指在皈依或者在将来行持善法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解脱和安乐,而且是发愿,为了所有众生成就佛果而皈依三宝、修持佛法,没有菩提心,我们是不会成佛的。

    第二章如何做功课

    不论你在世间做什么?都一定要把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作为人生的最终目标。没有这份出离心,是无法摆脱痛苦的。关于轮回的痛苦,我们应该深刻了知,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的主要障碍就是我们无始以来因无明而形成的习气和造下的业障。

    每天修行的内容一般来说是按照上师的要求或者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通常包括静坐,观想和念诵经文及佛菩萨的咒语圣号等,这就是我们佛教徒所说的做功课。

    第三章关于前行的简短开示

    六道轮回中没有任何地方能让我们真正获得安乐,轮回的本质就是痛苦。

    你应该试着建立一种精神信仰,让自己的内心充实安定起来,物质生活是很容易让人厌倦的,欲望没有满足时不甘心,一旦满足,马上生厌,如果没有精神层面的追求和信仰,生活很容易就陷入这种不甘心和厌倦的循环中,心里越来越浮躁,空虚,真正的信仰能帮你排遣内心的负面情绪,使生活平衡喜乐。

    第四章开悟

    对上师有信心,与众生有慈悲心,相信因果,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即使释迦牟尼佛亲自来到面前讲大圆满,也不可能开悟。做到这三点,哪怕魔王现身,也无法引导你偏离解脱正道。

    第五章善护口业

    对世上的种种人物现象,我们以清净心对待就好了,千万不要急于下结论,更不要随意批评出家人。

    从世俗做人的角度来讲,信口开河随意批评他人或恶意诽谤,都是有悖于个人修养原则,甚至是不道德的。我希望大家精进修行,善护三门,这是追求解脱与安乐的人都应力争做到的。

    第三部 走出修行的误区

    追求觉悟的过程,就像在一个无边无际的迷宫里突围,没有佛法的指引,我们将永远被困在里面原地打转。

    第一章皈依

    有的人居无定所地过着安宁的日子,有的人却在豪华住宅里一辈子逃亡。皈依 不是修行的起点,他是整个修行。

    无常粉碎了我们对安全感确定性的幻想。本以为牢不可破的观念思想会改变,本以为相伴终身的人不是生离就是死别健康的身体会,突然被疾病咱垮,一帆风顺的事业会转眼间破产,当我们意识到自己脚下随时可能踩空时,便本能的想抓住什么,这就是执着的由来。

    由于我们想抓住想依靠的东西,本质上是抓靠不住的,所以才会痛苦造成痛苦的并非无常,而是执着逃避无常,不仅是徒劳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我们的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都会对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造成影响,带来改变,有些行为的后果很快显现,而有些行为却要等很久以后才能看到它的结果,就像野草的种子播进土里不久就会生出草来,而青稞播种后去要等来年才开花结果,因果的法则无所不在,深奥复杂,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是众多因果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遭遇的困难,痛苦只是过去行为的一个结果,没有理由责怪他人,也没有必要自责,你若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它,那么正在经历的痛苦不仅完结了一段旧的因果,而且还会成为一个新的善因,开启一连串正面的反应,所以痛苦并不总是坏事,人生的得失起伏都可以是觉悟的契机,关键看你以怎样的心去面对。

    我们非常重视发心,因为行为的后果主要是由它背后的动机,也就是发心决定的。

    如果你想知道你的过去世,看一看你现在的情况,如果你想知道你的未来世,看看你目前的行为。

    佛法不向你承诺安全感或确定性,事实上,它恰恰要打破你对安全的幻想。皈依三宝,说明你决心无惧的面对生命中的一切,不再寻求慰藉,寄托,照顾,除了切实的经验当下,不再企图另寻出路。藏文中佛教徒一词的意思是,内道者,即向内关照、从本心而非本心之外找真理的人。

    佛法一切修行的基础恰是正念,即贴近自己的身、语、意,时刻保持清醒的觉察。

    保持清醒与觉察是一件相当辛苦的事,因为它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你都不评判、不希冀、不回避,这简直让你感觉走投无路,可是觉察并不止于此,你还要清清楚楚的看着自己是怎样试图寻找退路,出路却无果而终的。

    第二章出离心

    轮回是一种惯性,不断改变习惯,能让那股巨大的惯性慢慢的停下来,现在就开始改变这些习惯吧。这就是出离。

    生活中,人们最惯常的状态是紧张对抗,对自己,对别人,对周围的一切都紧张兮兮,我们不喜欢生活在自己的掌控之外,任何一点不确定性都会让我们焦躁不安,所以我们总是神经质的忙碌着。生活中发生任何一件事,都让我们心头一紧,必须立即判断出它的利弊,以采取相应的行动对自己有利的,让她锦上添花,对自己不利的,要赶紧想办法压下去或推出去。我们自以为是生活的故障检修员。真是一副严阵以待的模样。这种自艾自怜的情绪,使我们觉得自己更有理由责怪刻薄,报复折腾,我们乐此不疲,以至于忘记生活原本就是变化无常,喜忧参半,甚至有点混乱的。

    修行只是让自己放松下来,不再对抗习惯那种不确定性,并安住于此,有人也把这称为自在。

    放松下来,让心与外界连接,不刻意追求任何状态或结果,只是安住,这实在是最为重要的修行。

    趋利避害大概是所有众生最根深蒂固的一个习惯。去李贝币害本身并没有问题,我们想脱离痛苦寻求解脱,这就是趋利避害的一种表现,但问题是很多人具体离别还上瘾,只要一感觉不舒服就马上另外寻找慰籍,不给自己留一点时间去认知和体验。

    一般情况下,当人们遭受痛苦,尤其是受到伤害时,心量会变得狭小,最好整个人都能锁进一个核桃里,因为有坚硬的外壳保护,会安全些,而实际上,这只会使内心更加压抑和僵硬,不如把心打开,让自己暴露在痛苦中,让那种强烈的感受去瓦解心里根深蒂固的观念和习惯,这是我们的本性,或者它折射出来的慈悲心,出离心,菩提心,才会有机会显现。

    我们自以为明察秋毫,但往往只能看见我们想看见的东西,听见我们想听见的声音,而不是我们能看见能听见的东西。

    第三章菩提心

    缺少对自己的慈悲,很难真正对他人慈悲,不往内观照,无法真正消除迷惑,而不心怀温柔,修行便只剩下受苦。慈、悲、喜、舍,都是从内心的温柔中生起的。

    愿诸众生远离痛苦及痛苦因,希望所有众生都远离痛苦,这就是慈心。无论生活际遇如何?我们都要发愿活的快乐,而悲心是在此基础上,更要有勇气愿意去经验痛苦,不仅为自己,还要为他人。

    喜乐针对自己是感恩,针对他人是随喜。为别人的成功健康,善举,快乐等而高兴,就是随喜。

    嫉妒表面上是对别人不满,实际上,反映的是对自己不满,我们在哪些方面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就会在哪些方面表现出对别人的妒忌。从这个角度说,妒忌心。像是探照灯。能够照见潜藏在内心深处的不满和执著。如果我们能训练自己逐渐放松这些不满和执著,就能慢慢减弱嫉妒心,尝试去随喜别人的功德。

    第四章上师和弟子

    清净的信心是开放的,平等的,不会排斥其他道友,不会排斥其他具德上师。

    舍弃一位上师等于舍弃一切上师。

    上师的加持无所不在,生活中的一切际遇都是诸佛菩萨的加持。这意味着,我们决心直面生活的实况,选择把顺境,逆境都看作修行的途径。

    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人事物,哪怕是刚才拂面而过的清风,或是路边的一草一木,都带着上师的气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次第花开》第1、2、3、4、5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erm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