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市场怎么了?

市场怎么了?

作者: 朱哥哥_150c | 来源:发表于2019-01-18 08:20 被阅读0次

“您瞅,咱们这国家披山带河,沃野千里,要物资有物资,要科技有科技,年年得诺贝尔奖,物理、化学、医学,照单全收过。可说起这经济,咱就能搞成现在这样子呢?”这段话适合1929年前后的德国、法国、英国和美国,也适用于2012年前后美国、欧盟。他出自希特勒抑或奥巴马之口并不重要,重要是的: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为什么2012年依然重复着1929年的故事?

1、储蓄,市场经济的氧气

市场经济有三大主体:企业、员工、消费者。消费者是企业创造商品及服务的终极买单者,消费者总体消费被分成两部分:企业利润和员工工资,即:消费=利润+工资。工资是消费的主要支付来源,而工资又小于消费,即:工资<消费,这是一个天然的不等式,说明市场经济是天然不平衡、不稳定的经济。市场必须通过扩张,不断寻找储蓄才能达到收支平衡,使经济循环得以延续,即:消费=储蓄+工资。两个等式可以推导出一个新的等式,即:储蓄=利润(资本)。市场经济中,资本规模是不断膨胀的,总体看储蓄向利润转化是单向的,投资只是利用远期收入(储蓄)转化为现在的收入(储蓄),投资的结果是强化了储蓄转化为利润规模的能力。因此,市场经济是天然的扩张经济,获得新储蓄才能是循环得以继续,这是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根本驱动力之一。

另一个角度看,货币是交易的媒介,而利润强行将这种媒介固化,形成资本,随着商品种类的增加和交易规模的扩大,货币固化的规模必然被放大,使媒介出现稀缺,供需失衡。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新货币供给,才能使经济得以循环。“利息”看似能够创造出一定量的储蓄,但这种储蓄的流向仍然按沿着原有路径返回,强化利润或不可转化储蓄。不可动用储蓄是指不能转化为消费的储蓄,亿万富翁的大部分属于不可转化储蓄,只有少部分转化为消费。因此,从长期看,市场扩张达到一定极限,可转化储蓄转化规模达到某一临界点,经济循环将变的被迫中断,经济危机自然会发生。

马克思说,利润是资本主义的氧气,但“储蓄等于利润”这一等式说明:利润是结果,外部储蓄才是原因。在市场经济中,一个经济区域要获得更快的发展,必须通过“多劳”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循环,使新储蓄(外部储蓄)源源不断的进入该区域。换言之,市场经济繁荣的基础是该地区的人们更加勤奋,更独有创造精神,加速提升人类整体供给的能力。传统经典理论将因果颠倒会得出大相径庭的结论:将利润视为原因,那么,必然对利润产生仇视,最终导致出现试图消灭利润的理论,而没有利润驱使,最具创造力和竞争力的智力和劳动将得不到褒奖,最终破坏了公平原则,全球创造供给的能力将被扼杀,全球一体化进程也将被中断。因此,将利润视为结果,积极的去寻找“储蓄”来满足“利润”的需求将可以激发全人类每个个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极大的加速全球一体化进程,并实现最终消灭贫穷。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是人类共性,每个人都希望通过现在的“多劳”换取未来经济上的自由,市场经济正是利用了人类这一共性,调动其了全人类的积极性。过去历史也证明:没有任何一个制度比“利润”驱使更能调动起全社会所有细胞的能动性,也没有任何一个制度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在全球范围内如此广泛的消灭贫穷与落后。“利润”驱使资本和技术像水一样流向更低洼之地,创造出天量的供给,在极短时间内将这些区域填平。

2、传统世界,储蓄存在的三个维度

纵观现代文明史,基本就是一部寻找“储蓄”的历史。储蓄的寻找沿着三个方向展开:

1、沿着地理方向拓展,将外部储蓄变成利润,这是全球化最根本的驱动力。

2、沿着产业方向进行技术创新,使市场上原来不可动用“储蓄”获得激活,同时,加速资本向储蓄的逆向转化。当然,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产业方向的技术革命可以使效率提升,成本下降,增强出口竞争力,使地理方向的拓展被扩大,这是科技技术进步的源动力。

3、沿着时间方向,向未来透支储蓄,用未来的储蓄来解决现在消费不足的问题。政府投资、社会复利保障体系、免费教育、医疗、信用卡、股市、借贷消费、房地产等都是向未来透支储蓄的方法,该方向的透支可以使经济总量获得快速提升,达到规模效应,降低制造成本,使地理维度和产业维度获得“储蓄”的能力加强。

第一个方向被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发挥到极致,在三个国家中,西班牙曾经最有机会引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但该国贵族阶层对劳动鄙视的态度和对金银的崇拜,导致导致西班牙并未将并为突破古罗马帝国贵族市场经济的薄网,在地理维度上更多是以掠夺者的身份出现。

英帝国不仅继承了前者在地理方向拓展的成果,同时,在重商主义的思想指导下,积极尝试在第二个方向进行拓展,使制造业获得空前繁荣,最终击溃前者,统治了世界两个世纪之久。随着英国进入资本主义工业社会,重商主义逐渐被自由市场理论所替代,对于亚达斯密时期的人来说,地理方向上和技术方向上的拓展几乎是无限的,因此,《国富论》将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视为万能,使英国错失在第三个方向拓展的机会,“日不落”帝国最终因此陷入衰落。

1929年,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使市场经济必须寻找新的“储蓄”以适应新的生产能力,才能重新启动经济。在凯恩斯思想的指引下,美国、德国在向一二个维度拓展同时,开始向第三个维度拓展,即向未来寻找储蓄,使美国最终取代了英国成为新的超级大国,二战后,随着全球所有经济体的重建与发展,人类向未来寻找“储蓄”的手段也达到了极致,1950-1980年,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全球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运动,该运动使人类向未来透支了“天量”的储蓄,这些储蓄足以购买任何消费,人类的科技与生活水平获得空前的发展,但任何透支都是有一个极限的。地理透支的极限是全球化;技术创新释放储蓄的极限是汽车普及及城市化进入中后期;政府透支的极限是彻底失去还贷能力,时间上,透支储蓄的极限是城市化完成。

2012年,全球范围内城市化进程进入后半段,储蓄“枯竭”问题再次成为困扰人类发展的首要问题,到哪里寻找储蓄,再次激活全球经济将成为全人类首要解决的问题。不解决该问题,利润枯竭,社会停摆,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仇视将不断升级.........

摘自《智能社会》第1版本,未出版。

建设公共网络的目的:让每个人自由的获得未来透支权。

市场怎么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市场怎么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esg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