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德行》
【原文】
王仆射在江州,为殷、桓所逐,奔窜豫章,存亡未测。王绥在都,既忧戚在貌,居处饮食,每事有降。时人谓为“试守孝子”。
【戏文】
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臧克家
话说王愉刚到江州上任不久,殷仲堪和桓玄就再次发动内战,王愉毫无准备,只得狼狈逃往豫章(今江西南昌),由于走得仓促,都没能给家里捎个信。
那时节王愉的儿子王绥正在京城,得知父亲生死未卜,当即挂起了满面愁云,又在起居饮食方面多有节制,就好像真的死了爹一样,故时人都称他为“试守孝子”。
自秦汉以来,新任用的官吏都有一年的试用期,试守,即试用的意思。做孝子做到这个份上,老天爷都不好意思不给转正了。
顺子,炸......死神来了又走了又来了
公元396年,天下还是司马家的天下,但热闹却是旁人家在领衔。
这一年,晋安帝继位,从智力层面考量,此人属于残障人士,所以我尽量不安排他出场。真正掌权的是皇叔司马道子,以及拥兵在外的王恭,此二人的不睦导致了后面无数故事的发生,当然也包括王愉的小小闹剧。
公元397年,王恭非常焦虑,一来先帝死得不明不白,连遗诏都没留下,二来司马道子把持朝政,皇帝又是个弱智,这样下去自己迟早要被算计。于是他派人联络荆州刺史殷仲堪,希望得到他的支持,联手玩把清君侧的戏码,没想到一拍即合。
当年四月甲戌日,王恭上表起兵,三天后就到达建康,刀锋直指司马道子的头号心腹——王国宝。是的,射人先射马。
由于这一波僵尸来得太快,不仅对手没反应过来,就连同伙殷仲堪都还没出兵。后经人提醒,司马道子才明白事情的严重性,赶忙将所有责任都推到王国宝头上,是他是他,坏事都是他干的。于是乎,王国宝赐死,王恭退兵。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王国宝的哥哥,王愉同志怎么样了?
我没事感谢万恶的一夫一妻多妾制,王愉跟王国宝虽然是同一个爹,但不是同一个妈,而且俩人一向不睦。因此,王国宝之死,王愉不仅没受什么牵连,反而因祸得了福。
此时的司马道子惊魂甫定,总结失败原因,还是自己在朝廷外部的势力不够集中,倘若有一支大军为我所用,王恭和殷仲堪岂敢造次?
主意打定,司马道子立刻封王愉为江州刺史——毕竟这家伙和王国宝不是一路人,想来王恭也不会有意见——并将豫州四郡索性也划归王愉节度。这下可麻了大烦,豫州四郡不是没主的干粮,那原本有个领导叫庾楷,你司马道子说换人就换人,姓庾的不要面子?
果不其然,庾楷虽然表面上没什么意见,但暗中派儿子去找王恭,说:您老人家这次清君侧干的不够彻底啊,以为杀个王国宝就天下太平了?人家司马道子可是不停的在培养势力,一个国宝倒下了,千万个国宝站起来,比如说……。
这时候庾楷玩了个心眼儿,他没提王愉,毕竟那样也太露骨了,他说的是司马尚之和司马休之两兄弟,此时这俩人已经成了司马道子的新宠,伐他俩也确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不然你还能信谁?就这么着,王恭又被说动了,照例去联络殷仲堪,顺便也把后面的主角桓玄和杨佺期引入了战局。
那么王愉怎么样了?正如今天故事一开始讲的那样,王恭一起兵,王愉就逃了,结果被桓玄抓获。但是桓玄并没有为难他,因为俩人从家谱上论还是实在亲戚,王愉的老婆就是人家桓氏的姑娘,故此他再次逃过一劫。
后来桓玄篡位,以王愉为尚书仆射,然而这票人马很快就被刘裕消灭,这一次王愉该死了吧?
并没有,但也快到头了。王愉自以为,我是桓家的亲戚,又曾经轻慢过刘裕,掉脑袋是早晚的事,不如先下手为强。于是勾结司州刺史温详,打算来一波反扑,结果行事不密,被人发现,全家伏法,其中也包括今天主要想夸一夸的“试守孝子”王绥。
写到这里才明白,原来这小子提前给他爹服丧是有深意的,因为再等几年就真的没机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