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22天
继续上一篇内容,今天来和大家聊聊绩效篇。
我认为绩效是人资所有工作里最有技术含量,最难做的板块。我记得自己做人资培训的时候,费脑子费得请大家允许我坐着讲,而最后大家的疑问也往往是最多的,却是几堂课都不能讲透的东西。而一般的公司对于绩效是花力气较少的,草草的做出一张看似很复杂的表,然后月底莫名其妙的打打分,这就不是死于绩效了,压根也没体现出绩效的意义。
说到这里,绩效到底是什么?一般公司把绩效当做“鞭子”,潜台词就是不好好完成任务你的工资拿不全哦;有的公司则用它来为自己“降低用工成本风险”,就是公司赚钱了当然有你的一份,你没给我赚到钱,也别想让我在你身上多花一分钱。所以在这种情境下,员工的自然反应是对绩效的抵触,甚至在面试时都要抱着拿不到绩效工资的心态,开始盘算基本工资是否能接受。绩效不是束缚各位的尺子,而应该是企业达成战略目标的手段,帮助员工顺利完成工作的利器,这个心态扭转不过来,永远做不好绩效考核这件事。
1.绩效要从企业战略中而来,有预谋有计划
绩效工作一般来说都是HR牵头来做,这是人力资源的六大板块嘛!可是想想又有多少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真的清楚你们的企业战略目标?反思一下,其实挺可笑的。这跟许多公司高层的认识是有关系的,他们认为你招好人算好工资就行了,有些会议是不会让人力资源部参加的,当然有的时候也是作为HR的你都没意识到这是需要知道的。
要想让公司重视,首先我们自身也要拼实力,会议不参加没关系,和各个部门参加会议的负责人去聊去沟通。有人会讲,各部门的绩效指标都是各个部门自己拟定,我们还需要插手吗?这个当然没错,他们更了解业务情况,更知道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可是如何把工作内容换算成绩效指标,从而让员工们更有效率的达成,我们有责任对考核指标把关或提出指导性意见,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二点。
2.考核指标设计的欠妥当
上篇文章我讲过,我们的培训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绩效则恰恰相反,没错,绩效考核我们重结果却看轻了过程。对于员工来讲,绩效重要的当然是我得了多少分,拿了多少钱;对于公司而言,绩效的考核指标每一个环节是需要设计,就是为了让每一个工作环节更合理科学的进行,才能达到真正我们想要的结果。
原来曾经和市场部的市场总监讨论绩效,我说结果导向,过程控制,他不甚理解。我给他举了一个例子:通常我们设计销售的绩效考核会比较简单粗暴,“本月完成5万业绩是满分”。这是最典型的结果导向,不管你的方式方法,我只看到业绩。我想说,如果你是初创期的公司,这样没什么问题,生存下来才是王道,先打下市场,解决公司能不能活下去的问题。如果我们的公司已经形成了尚有的规模,就要求稳定中求发展了,笼统来说稳定就是我们要确保之前的业务成绩,求发展就是开发新的市场资源。
设想一个员工这个月拿了5万的业绩一定都是值得宣传的吗?或许是巧合一个老顾客一下子批量订购了,或许他用了过度宣传的方式,再或许他积压了本应该是上个月的单子。那么长期以往,别的员工就会效仿“不择手段”的方式来达成所谓绩效。好的结果,未必过程都是值得提倡的。所以我们需要过程控制,重新设计绩效指标。比如我们思考说,一个良性的业务获得都需要哪些步骤,然后逐步分解(例如开发新客户的数量,回访老客户,是否及时反馈顾客问题等);换一个维度,如何做才能和同行拉开竞争力(例如客户满意度,客户粘度,顾客对产品的了解程度忠诚度等)
3.绩效指标要做到“及时更新”
许多公司年初制定了绩效制度,沿用半年甚至一年都不变,这是不合理的。有的员工一开始达不到,一想这东西我又改变不了,于是也不会去努力,只会混基础工资了,时间长了就形同虚设;稍微坐不住的员工也就此提出离职。所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我们的绩效考核。
第一,实践出真知,无论事先想的多全面多细致,执行起来一定有偏差;第二,有时候公司的战略目标也会在发展过程中有所微调,绩效考核也要跟上这种节奏;第三,可能我们团队需要各方面的提高,而考核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每次考核的侧重点也就会不一样,或者绩效考核指标调整;或者指标一致,改的是各项占比。
至于多长时间调一次合理,那就看各个公司实际情况了,一般来说初创团队调整更频繁,互联网公司相对传统公司调整更频繁。
4.忽视了绩效面谈和反馈
如果你现在明白绩效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那么绩效面谈和反馈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讲了。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就需要领导的沟通技巧了,不是责备批评,而是抱有共同解决问题的心态。我们要一起分析员工完成与未完成的原因,同样要制定接下来的工作目标,最最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了解员工工作的困难点在哪里,给予员工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果是普遍性的问题当然就要纳入培训课程了,有针对性的去做培训工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