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得自己的系统性还不错,然后错误地跟深度联系起来。
最近在写作或者思考的时候有所感悟:系统性≠深度。系统性是总结归纳能力,在了解了一件事情的本身之后能够概括提炼,从整体上来看待问题。表达一件事情的时候可能系统性有了,但却没有深度。深度是把一件事情或者知识透彻理解并能表达出来的能力。
回顾开始写作之初,曾经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成为一个具有宏观视野、中观思维、微观体感的产品人。
不说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产品向全世界交付,至少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产品为需要的人提供价值,这样人生才不会有太多遗憾。
所以希望能够写一本或者几本书,可能是“我”这个产品或者我提供的产品说明书,别人能够通过这本书体会到产品价值。
好像也看了很多书,也了解了很多知识,但要把这个知识结合实践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却不知从何写起。
经过思考之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深度取决于“断舍离”的程度。
要对某一方面知识理解得够深,就要舍弃另外一些方面的知识,毕竟精力有限。这是不是一种断舍离?
前段时间看了冯唐的《成事心法》,对他的价值观和各种“成事心法”很是感触。觉得自己跟他价值观相近,“成事心法”也似成相识。但为什么他能够通过层层解析曾国藩生平并结合自己的经历透彻地表达出来,而我却做不到。
稻盛和夫的《经营管理哲学》和《干法》,平实的语言阐述来自释迦摩尼的各种启发,利他主义和一心向善的道理简单易懂。
豆豆的《遥远的救世主》,言说的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以扶贫为主线的伟大爱情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性淋漓尽致,尽在掌握的未雨绸缪,意犹未尽的深奥文字,实则简单的“道”理,成就了国内的经典电视剧《天道》。
还有未读的《曾国藩》,一个资质愚笨却又永久流传的晚清名臣……
这些书看似广征博引、道理单一,实则深度成就了广度,又回归简单。
好像突然明白了自己的问题,如何去做一个有深度的人就是要学会断舍离。
-
冯唐能够层层剖析由表及里,是因为他深入研究曾国藩,并结合自己的麦肯锡等工作实践的深入思考。
-
稻盛和夫把哲学讲成人人都可以理解的道理,是因为对释迦摩尼和佛教的深刻理解。
-
豆豆能通过扶贫和伟大的爱情故事不仅让主人公悟道,也让“道”行天下,也可能是对《道德经》的深度解读,否则难以成就与天对话的《天道》。
-
......
所以先精进才能构建内涵的价值观体系,才会有深度的思考模型。然后以此展开,才能够实现广征博引的自由。怎样让自己做一个有深度的人,那从这个思考开始。
借鉴007覃杰讲的“137”心法,落地到自己的行动中(不要不思考,不要一直在思考,三思而后行):
1个目标(先要树立一个目标,目标激励人心):
深化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结合自己的实践系统形成《成事方法论》(主题待定),给不少于10个人的团队交流不少于3次。
3个步骤(任何事情都可以分三步完成,一生三,三生万物,周而复始):
一、借得到电子书,再次精读冯唐的《成事心法》,记录下有触动的感悟。
二、研究历史人物曾国藩,总结曾国藩处世之道和处事之道。
三、研究稻盛和夫,结合实践深度理解稻盛和夫经营管理哲学、干法、活法。
给个7限(目标达成要有期限,拒绝懒惰):
2022年6月
最后,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深度的人,从137心法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