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匆匆那年
读博的起步阶段

读博的起步阶段

作者: 徐老师有话说 | 来源:发表于2020-08-22 07:29 被阅读0次

    我读博士时,导师刚评上终身教职副教授,也就是铁饭碗了。他还在微软亚洲研究院sabbatical。我给本科同学火鸡说了这事,他说导师不在学校,你怎么做研究?怎么学东西?听了分析,我也有点担心。后来我迎新完在系楼碰到来自杭电的一个大龄硕士,他说T是我的师兄,在导师手下做助研,我没见到T,但找到实验室了,见到师兄师姐。实验室是个地下室,不是很透风。听说通风口坏了,一直也没有报修。有块不用粉笔的小白板和Expo彩色马克笔,用来讨论问题。桌面两台嗡嗡的交换机,路由器,和两个白塑料的电水壶,铁架子上堆了很多书和论文,看起来很陈旧,还有一些沾灰的会议proceedings,助教试卷,和《游子吟》。地下室很冷,门上的geek小漫画“a cool place to work”被改称“a cold place to work”。

    我怯生生发邮件向师姐咨询了小组讨论班的事,师姐说从下周开始。紧接着小师兄T发出这学期小组讨论班的安排。导师也过问组会报告的安排。接下来就是每周两次的讨论班,大师兄M东北大汉,那几天有个很气质的一米七女生从加拿大飞过来看他。他作报告是讲capacity容量的问题,于是记笔记给大师兄,再由大师兄发给导师。二师兄是上海人,他老婆过来陪读,研究生同学。二师兄喜欢研究《推背图》和悬疑小说,后来在小师兄的带动下打钢铁雄心。二师兄逻辑好,科研最出色,他的讨论班是讲博弈论。师姐是我们实验室最早加入的,她讲的是数据收集。听室友说师姐从国内一所C9高校辞了职到美国读博士。

    我也讲了一次,讲的那天早上横竖睡不着,打电话给师姐说我想推迟在讨论班作报告,因为觉得自己没准备好。师姐安慰我说今天只要讨论就可以了,所以我还是要作报告。感觉自己好多东西表达不清,后来又把导师分配给我的题目给大家讨论一下,还是没什么进展。这段时间导师时不时给我们发邮件,比如让我学Philip博士开发的嵌入式系统。Philip在博士期间啥文章也没发,凭借开发广为人用的嵌入式系统拿到斯坦福的教职,和他老板开公司了。导师更新了一些开会的想法和可做的问题清单给我们,加上之前整理的,总共有15页,都是他之前几年开会的积累。他让我们继续做下去,回头跟我们讨论。导师还让学博弈论, 旁听专业课和隔壁楼数学系的图论课。 到期末了导师托小师兄转告叫我们好好考试。

    导师邮件说我本科的研究是图形图像视觉,跟他现在方向不同。我没怎么考虑就回他说我对他做的很感兴趣,这封邮件让我迅速换研究方向,突然换道。没想到现在机器学习当道,AI成了热气腾腾的狗屎,我原先那个方向计算机视觉相当于风口上的猪,也就是说我当年从大热门跳到了冷门,不提了。导师还从国内打电话来,我紧张地接电话。他问了我一些情况,叫我有什么事联系师姐。他还说博士要读五年,我的幸福就看这五年的奋斗。我很少发言,大多时间认真听他讲。导师说他9月8号回趟美国,到时候讨论我接下来学期要干的事。

    到了9月8日,导师发邮件说10点半到学校。导师回美第一次见,和师兄师姐开车去他家。导师第二天就开会去了,参加我们领域的顶级会议MobiCom,他有文章要讲。开完回来,导师11点来办公室。他表扬我博客写的好。大师兄听导师提了后,也追我的博客。导师说会写博客的就有想法,鼓励我好好做科研,当发考题。他说发考题就开始累,后来轻松了,而且不会被解雇,自己给自己干,还有很好的退休福利。导师感慨他一辈子关键就是去了清华,后面就是惯性,基本按部就班了。导师聊了很多,当初签证的时候,把导师网页打印出来,看照片很学生的样子,家人还说他留着小分头很好。这次我感觉导师比照片要精神得多,说话也很sharp。

    导师每人分配任务,给我的是机会路由EXOR。导师走了之后,我基本就是按照他所说的读博士需要自觉性(Self-Driven Initiative),我在学校的各个角落自修。实验室地下室的空气特别差,通风口一直没修,或者说报上了但没盯着修好。大家都是书生,一开始有谁会在乎这个事情。于是大部分时间在一个叫做克罗恩大厅(Crown Hall)里的图书馆自修。克罗恩大厅是我们校园的网红,浓缩了现代建筑所有的理念,整个建筑大厅内部像一个简单的小方块,却有无障碍的大面积活动空间,全玻璃的墙也会让人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它是建筑大师Mies van der Rohe的代表作。

    克罗恩大厅

    就是在克罗恩大厅这样的地标性环境,我的效率也不高,过着单调重复的土拨鼠日,有时还错过了讨论班。我给导师系统性汇报过一次我的机会路由思路,那是师姐组织大家去导师家,车坐满了,我发邮件给导师说不去他家,并汇报我的路由进展。由于我在路由方面没啥进展,导师又让我转到排序的研究。路由的题目后来被大师兄捡起来发了一篇顶级杂志。排序的研究比较偏数学,是小师兄牵头的。

    导师在国内从感恩节开始要求我们写每周汇报,每次都是凑了半天才在星期天凌晨发送出去。上午小师兄,访学B和我三人讨论。回去仍未写论文,看排序文章。下雨本打算通宵呆在实验室写论文,我没车,是隔壁实验室的大师兄Y载我回去。和访学B讨论,去图书馆上午讨论, 一周又过去了,凌晨完成每周汇报。

    春季导师从微软回来了,每周一次组会,一次一对一的个人会议。我汇报上学期进展,顺便去听课,上完课晚上和小师兄老师讨论,组会是4-8点,每次肚子饿得叫。当时讨论的是普渡大学capacity region的文章,基于该论文改进。小师兄发明了一个growth bound有界增长的算法。我参与会议的写作,大师兄组织,导师让大师兄不要忽略我写的东西。和访学B在学校活动中心讨论,他说我数学基础好,对我写的东西看不懂。我觉得很简单,回答得很不耐烦。 大师兄组织改文章,师姐缺席。 师姐焦头烂额地写代码,导师表扬大师兄贡献大。 导师带我们去panera面包店讨论文章,周围都在吃,只有我们每人一台电脑,火力全开。 去导师家赶文章。  改文章到凌晨两点,中间吃披萨再改,小师兄比较冷,披上我的军绿色大衣。导师打电话让我们再去他家赶文章,小师兄已经飞到弗罗里达去逍遥了。我们剩下几人驱车去导师家,最后文章终于提交了,作者依次是“大师兄,访学B,导师,师姐”。导师自言这次能不能放卫星,让休息几天接着备战下一轮,这段时间幸苦了,我觉得还好。这个论文后来还是被MobiCom拒了,被拒的版本由访学B负责修改。

    导师评价我很安静。可能是调动我的研究积极性,导师发两篇写好的文章让我改改,3月投到MASS会议,我大概修改了两次,但是这两个文章已经基本成型,所以改动不大。但后来我意识到这是我学习写文章的开端。MS文章中了,我的第一篇文章。导师又分配一个任务,他写了一本书,让我看定位的章节,然后写一个定位的文献综述survey。暑假导师回微软了之后,我都在写定位的文献综述。暑假结束去机场接小师兄,他和二师兄在导师身边实习,在车上说导师在他两面前夸我综述写得融会贯通,有潜力。

    真正写我第一篇论文是博二秋学期。记得一次组会导师问我和师弟数据融合的文章看的怎么样,师弟答不出,我思路清晰地讲了这篇文章。导师很高兴,他想了一个算法,让我主导写,师弟和访学B辅助我。这是我第一次正式写文章。导师觉得我很有研究的天赋。周末去导师家附近的图书馆讨论。我想了办法,把数据先送到中心站然后再到目的地,导师在我的基础上做了延伸。师姐给我Win Edit导师的注册号,隔壁H师兄告诉我下CTEX,我安装后在图书馆写了一整天,给导师发过去,效果很好。小师兄可能不满我的草稿沿用很多那篇文章,我说一开始基于之前的文章,但反复修改后不就联系了吗。用功过度,靠咖啡支撑,咖啡是一种情调,却成了我苦逼的工具。导师让3天之内发更新的手稿,我熬到凌晨要求延期一天。 师弟抱怨我不把文章的最新版本发给他,他没办法加算法。去导师家加班,突破了上高速时间和12点环问题。

    有天我在家里,导师急着把我喊过去,天空毛毛雨淅沥不断,我恼火地拿两篇paper遮住头,一路小跑到实验室。paper都湿透了,我写的注释也都变毛了,字体发得像水印一样。一页一页翻着湿漉漉的paper, 感觉就像西游记里掉到河里的西天经书。导师说论文有bug,我解决了师弟的质疑,要不然他们还以为文章有大漏洞。组会时小师兄又质疑文章的正确性,没法投出去了。我解释了证明,带着怒气。导师看我气焰太盛,缓解了一下。

    导师让数据融合写两个版本,小师兄主写的结果有漏洞,到此又恢复到只有我一个版本。发导师版本v4。找师弟去图书馆讨论,为了论文还争起来,小师兄站在我这边。文章拖了两个月,导师不满进展。文章出漏洞,修复了还是不行,就像《星河战队》里打bug,可还是不断有新的bug出现。郁闷和导师打球,后组织大家在教室大屏幕改文章,大师兄有事离开,小师兄显示出合作精神。师弟写的那部分惨不忍睹,几个乱码,发给师弟emacs配置文件,让他好好改。导师发版本v12,该版本新求出收数据下届。沮丧的是漏洞还是不能修复,和导师锻炼。导师说快deadline了,先上传一个版本。感恩节那天想找师弟改文章,他却正开车去排队黑色星期五,只好先提交会议,导师放我一作,二作三作依次为导师,大师兄。导师临时加上师弟,还把我删掉的章节再补回来,关于干扰半径rho>1的讨论,说为了文章完整。我们组总共投了3篇,导师说我这篇命中率最大,预估命中率为30%。导师放我们几天假,再备战下一轮。

    正好是感恩节,大家就去导师家过节。美国富人都住郊区,随小孩子骑车去附近公园玩,阳光很好,在凉亭子里吃西瓜。晚上包饺子。导师的地下室有乒乓球桌,堆了很多玩具。躺在那里沉思和休息,是个很有感觉的地方。导师喜欢打牌,打牌是聚会的标配.我们大学时在春运火车上打牌,拜年时在亲戚家打牌,元宵返校在宿舍里打牌, 没想到现在出国了在老板家玩。导师说通过打牌看学生,不会打牌就不会做研究。我听了很紧张。由于各地扑克玩法不一样, 我们统一玩“红十”,江浙一带的规则。我打过“拖拉机(80分)”,“拱猪”,“斗地主”,“跑得快”; 所以很快摸索到“红十”的诀窍,后来春节打牌时在导师家大放异彩。在导师家地下室双层玩具木架床住了一晚,导师给每人找了一床毯子。吃饺子,还吃了皇家自助,中国人开的。他说在选择生存之道时,学术还是一个很好归宿。他说当老师有隐性资产一百万,我没仔细核实,但我认可做科研有四大好处:一稳定,二假期多,三社会较认可,四是可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去工业界钱多,工作机会多,下班不太操心。可积累经验,有想法还可以和朋友合作干点事;相比而言,学术界创业大都等到功成名就才开始做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博的起步阶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evm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