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有科任老师跟我抱怨,班上有些小组喜欢讲小话、很吵闹,能否把那些讲话的学生座位调开。我没有明确表态是否调整。脑海里只是闪现一个念头:如果把学生座位调开以后还是讲话怎么办呢?我得弄清楚学生为什么会讲小话?只有把症结搞清楚了,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讲小话的问题。
中午12:00,提前进班。原本热闹的教室顿时安静下来。我刻意走到相关组的位置观察。当我走到孩子们身边时,可以明显的看出c、y、l、z等同学显得有些无所适从、不知所措,随便拿出一本课本胡乱的翻来看去。我很随意地走过去,顺手拿起他们桌上的作业查看。c同学:数学初高中衔接作业没有做,说是老师没有布置; y同学:作业全部完成了,但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做;l同学完成了部分题目,错题没有及时整理;z同学:作业全部留白。
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我明白了学生讲话的症结:一是源动力不足,学习缺乏主动性;二是学习目标不明确,不会安排学习内容;三是学习习惯和方法不科学;四是修养欠缺,未能考虑到对其他同学的干扰与影响。因此只要有闲时间,教室里总会有点闹。
针对问题,我对以上同学做了一一指导。告诉他们刚上高中,养成学习习惯、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等的重要性;不然,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学习任务的加重,坏习惯一旦养成想改就很难了。
下午是我的语文课。讲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学习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时,我带领学生赏析了陶渊明笔下描绘的乡村生活图景。
欣赏完课文后,师生有了以下对话:
我问:“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为什么如此的宁静、和谐、美好?”
“因为这是陶渊明为自己营造的理想精神世界。”学生答。
“如果你是陶渊明,你愿意别人破坏这种宁静的美吗?”学生说:不会。
“如果你是外来旅行者,你愿意去破坏陶渊明刻意营造的这种静谧的氛围吗?”学生异口同声答:不会。
这时,我抓住机会,利用课堂生成进行了审美教育。提醒学生要向陶渊明“守拙”学习,不忘初心,做班级美好环境的营造者、乐享者、守护者;而不要做美好氛围的破坏者、受损者、践踏者。
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意识到了良好的班级氛围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期待今天过后,班上讲小话的现象会有好转。
(因为涉及隐私,文中孩子的姓名均用字母代替,请家长谅解)
2020年9月5日晚上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