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贵州毕节爆出新闻,9旬老人刚下葬没几天,坟墓被开挖且尸体被偷。经了解情况,因为当地不允许土葬,所以相关部门刨开坟墓,将尸体火化。
毫无疑问,从人伦角度来说,这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且先不论到底是土葬还是火化方式利弊,中国人历来讲究落土为安,死者为大。在逝者安息后几天,相关部门仍旧不考虑实际,粗暴开挖坟墓,将已经土葬的尸体送去火化,说是“强盗行为”完全不为过。这情况无论是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不是一件容易让人接受的事情。
但值得进一步深究的是,为什么这些部门甘冒天下之大不韪?难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做不知道,就让农户土葬了不行吗?
屁股决定脑袋
一个人所处的位置,往往衍生出他思考的角度和范围。
人们一直所遵循下来的土葬,虽然也往往经过看风水,定朝向,但归根到底都是人们自发行为下的散埋乱葬,这在现代社会中是一种相对落后的埋葬方式。
站在顶层设计者的角度来说,火化虽然看起来不那么“顺其自然”,但却能够最小化逝者尸体,之后再将骨灰安置于公墓区。也就是说,火化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的目的是将所有去世的人们统一规划安置,实现精细规划每一寸国土山林。
站在执行者角度来说,政策颁布了,那就想办法去落实。移风易俗,推行殡葬改革,那就尽量杜绝土葬,都引导火化。
站在民众角度来说,土葬是传统习俗,沿袭了几千年,尸身自然腐化,回归于自然。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掘逝者坟墓这样没有人情味的现象呢?
政策设计初衷是好的,但落实有偏差。
政策执行落地过程中往往细化成各种指标,例如各地死亡人数火化率。
通过调取派出所年度户籍死亡人员销户数据,以及殡仪馆火化人数,得出各地火化率。又或者通过设立公墓区,从公墓区人数情况,进而知晓殡葬改革推进程度。
在这个过程中,各地又层层抓紧抓实,例如,出台相关山区不得出现新的自建坟墓,根据各地人数设立火化人数指标,只要火化必须进入公墓区等规定。
各地方推行新政策往往伴随着考核,而考核机制下,激励和惩戒应运而生。
对于农户来说,如果将尸身火化,不仅可以获得一定的经费补助,并且还能够免费将骨灰放置公墓区,这样便可以节省下一大笔安葬费。
对于完成任务的基层干部来说,口头奖励也好,一定的工作经费也罢,都能够是工作能力的和工作成果的体现。
但是,如果未完成任务呢?农户一般是拿他们没办法的,但执行者就不一样了。工作能力的否定,随之而来的还有上级部门的不满意,对相关干部予以批评,更甚者予以部分金额罚款。
试问,高强度压力之下,可不得出现偏激情况吗?
如何破解这一困境呢?
精简考核,广泛宣传
新的政策推行下,考核无疑是最有效的方式。将政策化作一个个数值化指标,再全方位评估效果。但在这样的考核过程中,能否多一些肯定和激励?少一些批评和处罚?
如果干着活还要克扣工资,同时还得背负群众骂名,久而久之,“不愿干”“不想干”的懈怠、畏难情绪便会充斥底层执行者心中,那岂不是得不偿失?
再者,从贵州这件事情发酵的舆情来看,多数民众都无法理解相关部门的行为,并且对于官方回复的解释也并不买账,可以说是群情激愤。
这同样也折射出大多数民众仍然无法理解殡葬改革这一政策推行的具体内容和意义,政策知晓度太低。
同一政策全方位宣传,不仅是人员多方面,时间段也需要效果拉满。无论是外出年轻的务工人员,还是家中留守老人,无论是日常,还是节假日,让所有涉及民众都能够把政策读懂“吃透”,做到人尽皆知,家喻户晓。
毕竟,执行的前提是明白和理解。
舆情处理时,也应尽可能详尽细致地将相关情况公布于众,争取得到广大群众对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即使是官方回复,也需真诚,不敷衍塞责,带有“温度”,方能温暖人心。
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政策的推进同样也需要时间,对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