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本小说,只是想要告诉读者这样一件事情?
故事发生在一个混血家庭。一个居住在全部是美国人的中美混血家庭。甚至整个学校,也只有这个家庭里的两个孩子,是不一样的肤色头发和眼睛。
这种疏离与不同,会诱发些什么呢?其实,这不是重点。
那什么是重点呢?
重点是,人与人之间,总是前言不搭后语,总是你之所为不是你之所想,你之所想不是你之所愿。
重点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恐惧和不安,都在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面目全非的自己。这其中肯定有别人的缘故,也有自己的。
就好比玛丽琳。玛丽琳是一位美国人,她的母亲期待她可以嫁给一个与之相像的人,做一个家庭主妇。而她一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医生,希望自己不要像母亲那样生活,希望自己与众不同——这是她真实的需求?还是她只仅仅不愿按母亲的意愿生活?恐怕她自己也不明白。同样的,我们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都有什么依据?你能分清楚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你能确定?
事实上怎么样呢?这些都没有实现。她嫁人了,有了家庭,并且有了孩子。她没有完成学业。
(她嫁给了詹姆斯。为什么呢?因为詹姆斯是个中国人,是当时学校里为数极少的东方人,是在千万人之中一眼就能认出的人。这一点,符合她特立独行的追求。)
她曾经有过一次对命运说不的机会。她离家出走了。她要重新回到学校,完成学业。
而最终,她因为怀孕,不得不又一次放弃学业,回到家中。
(这又一次让人感到无比悲观和失望。命运有时候不一定掌握在自己手里。多少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不来啊。像溺水的人努力想抓住一根稻草。可是稻草也救不了自己的命。最后,你握着那根自以为能救命的稻草,一同沉入了水底。)
从此,她拒绝好好做饭。
(这其实是对自己的痛恨和厌恶。她终其一生,不都在努力摆脱母亲的影响,努力做一个不一样的人吗?)
转而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了女儿莉迪亚身上。这也是她的女儿——她至亲至爱的女儿莉迪亚悲剧的开端,从而酿成了不可挽回的伤痛。
莉迪亚死了。莉迪亚溺水死了。
可怜的莉迪亚。她有自己的恐惧。她总是担心母亲会再次突然离开?为了不让母亲失望,莉迪亚一直都在按照母亲的想法做事,按照母亲希望的样子生活,其实她一点也不喜欢这一切。
当妈妈给她讲了一个故事,她会说妈妈我还想听。当妈妈给她出了几道数学题之后,她会说妈妈再出几道吧。妈妈的欣喜若狂,让她一次次地违背自身愿望,努力成为妈妈眼中的好孩子。这样的日子,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一年一年,一直持续了十几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是的。莉迪亚是个可怜的让人心疼的孩子。她因为担心妈妈再次抛下她,所以努力要做一个爸爸妈妈的乖孩子。她迎合他们所有的要求,努力实现他们的一切愿望。
(很难说,这是哪个人的错。我一开始就说过了。当莉迪亚抓住哥哥的手,说哥哥请不要放开我,我就知道,她注定是个苦孩子啊!她把希望寄托在了别人身上。她像一个沉重的包袱,她压垮自己的同时,终有一天会让别人也不堪重负。比如她的哥哥内斯。)
有没有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如果您有兴趣读过此书,一定或多或少,能从中找到自己的。无论是成人(父母),还是小孩,都应该能从中得到一点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