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培训班跑路,我带孩子疯玩一个暑假》。文中讲了一位名叫秦千惠的妈妈在培训班跑路的情况下,带孩子疯玩了一个暑假。在秦千惠看来,与其想方设法让孩子多学习,不如好好利用这段没有补习的时光,好好建设母子关系。于是,她带孩子带小可打卡了北京周边好玩的地方,住了几家亲子酒店、民宿,吃喝玩乐好不开心。让人欣慰的是,小可在家人的陪伴中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暑假,感受到了亲情的温馨、阳光的温暖和北京浓浓的独特文化氛围。按照秦千惠的说法,就这样疯玩花费的钱财是以往孩子暑期补课费用的一半还不到。
看了这篇文章,我觉得秦千惠做得很棒,她是一名有智慧的妈妈。她的做法告诉我们,离开培训班,我们做家长也能在孩子的成长路上助一臂之力。
但,也有网友评论说:
“双减”为有钱人的孩子关上一道门,打开一扇窗;没钱的,以前暑假怎么过,现在还是怎么过。以前还能送去学校补课,现在只能关在家里,严格的家长不让补课也不会让孩子有网玩手机,没所谓的本来也不会报补习班。出去玩减负,只是有钱人的减负而已。
其实,怀着这心态的家长不在少数,大多数家长还处于对家庭教育认识的迷茫期。我们要坚信一点:无论经济条件是否优越,教育孩子的责任是一样的。本次改革的一大目的就是减少教育支出,办老百姓满意教育。国家会不断完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断改进评价机制,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深入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那么,作为家长的我们,就需要看清大好形势,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
开学之日近在咫尺,家长们也面临着“家庭教育”这个重大课题,在配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同时,家长们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很多。孩子成长虽然不能完全地说“拼爹拼妈”吧,家庭对孩子成长的作用在这一阶段显得尤为重要,慌乱、迷茫,不如静下心来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为“神兽”归笼做好长足的准备。
一直以来,做家长的都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能通过考试这条途径改变命运,通过“独木桥”登上“象牙塔”。所以,我们疯狂地挤进名校、大校,不遗余力地购置学区房,软磨硬泡地送孩子去培训班,瞄准一条“分数”准绳,拽着孩子奔跑。
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劳累,更感受到了竞争的残忍。有时候,真的想停下来歇息歇息,但,没有人敢轻易驻足。因为,你休息的时候有人在奔跑。于是,孩子撑不住了,家长撑不住了!
真的能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龙吗?答案是否定的。每个孩子都成为天才,都有高智商,这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唯分数论,只会让我们离教育的初衷渐行渐远。
教育的目的,就是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发展之路。学生的自我发展是一种自由的发展,所谓自由的发展意味着教育不能压制学生的想象力,不能以“强制的手段”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激发和点燃学生内心深处对某一领域的强烈兴趣,兴趣是推动生命体走向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的最佳动力。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把人的潜能和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理直气壮地告诉孩子:“只要你的潜能和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了,你就成功了!”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普普通通的工作,愉愉快快地生活也是成功。人是社会的人,是个凡人,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做父母的可以提供意见,提供自己所能提供的各种条件,去营造一个平台和氛围,让孩子自己去成人、成才。
离开了培训班,难道就要把孩子封锁在家中吗?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孩子们就没有其他感兴趣的事情了么?No!传统学校教育所教授的“套装知识”难以面对未来的挑战,生活很精彩,也充满了很多不确定性,我们要打开生活的大门,让孩子亲身体验,让他们发展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网络上流传着一个很火的视频,一个小女孩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用铜丝编制出各种造型,我想对孩子的家长说:“你们的孩子是最棒的!”孩子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在他的眼睛里,在他弹过的乐器里,在他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中……我们需要让孩子学会观察、阅读、劳动等等,让他们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1.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到大自然中接触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霜雨雪,去观察、去倾听、去发现,孩子们也会得到一些出乎意料的答案;对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来说,也比较容易培养起对科学书籍的感受性。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
2.儿童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阅读可以是获得整体性认知的一个捷径。
3.要让孩子做一些复杂的、精密的、要求细心和动脑筋的劳动。手能教给思维以精确性、工整性和明确性。比如,像上文提到的铜丝编织,还有一些机械、仪器、设备的模型设计、安装,以及借助手工或机械工具去加工某个东西。大脑教了手,同时手也教了和发展了大脑。
“学校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是教材”,未来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要有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要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这些素养的形成需要依托于大量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