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端木家达
我在城派出所工作的10年中,前五年主要负责“小东门街农贸市场”治安管理工作情况,这个市场主要分布在小东门街、小东门巷、后巷的范围内。
而那时的小东门街农贸市场,场地狭小,十分简陋,常常会出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现象。自行车也无法停放,每逢节假日这里人满为患,如此小的地域已无法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因为场地小,有些个体经营户把小摊子摆到了县委大院边,影响通行。不仅如此,小商小贩经常为摆摊位而相互打架。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县委决定,重建一个大的农贸市场。
正在筹建的过程中,县工商局了解到有个珍珠桥小商品市场闲置着,这个市场面积很大,可是入住的商户却很少,偌大的市场空荡荡的。县委决定把小商品市场改造成为农贸市场,物尽其用,这里既可以批发也可以做零售。
于是,农贸市场搬迁到了珍珠桥市场内。小东门街农贸市场就算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下面我先简单介绍小东门街农贸市场的大体范围和它的发展脉络。
为什么把这个农贸市场命名为小东门街农贸市场呢?1985年,那个时候,国家实行的计划经济,私有个体经济刚刚开始兴起,最著名的是安徽芜湖的“傻子”瓜子,社会上的人称有钱人为“万元户”。
那时在城镇四周的农民把家里种的菜拿到这里来交易。沿着小东门街两侧形成了一个自发的交易的市场,所以人们习惯性称它为“小东门街农贸市场”。
起初,农贸市场上是本地人在做生意,市场上人口流量并不大。在街的北边(现在国际大酒店)是一排简易房,专供卖干货经营者;街南边是蔬菜摊、猪肉摊、鱼摊,因为是临时性的小市场,也没有政府部门的派出机构在那里管理。
到了1987至1989年期间,来小东门街农贸市场交易的人越来越多。小东门桥附近有卖小鹅小鸭的、有从安徽来卖茶叶的、有浙江人卖塑料制品的,个体户纷纷进入农贸市场,这时的市场面积也逾显狭小。
为满足群众的需求,政府有关部门对农贸市场进行改造,把小东门街南侧的房管所所属的一大片旧房拆掉,还迁走了小东门巷内的部分居民,市场向县委第一招待所方向扩大了,上面架起了一个钢梁大棚。
随着市场的扩大,小东门街农贸市场人员流量越来越大,而人流量的增大,给治安管理带来了问题。在城派出所经常会接到来自农贸市场打架斗殴的民事纠纷和群众的报警求助。
为了适应治安形势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市场经济。在城派出所研究决定在这里设置一个专门的治安警务室,由我具体负责,另聘请一名有经验的协管员常驻在这里。
(待续)
小东门街农贸市场的范围(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