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识卡
-
术语:社会大脑假说(The social brain hypothesis)
-
印象:由英国演化心理学家 罗宾·邓巴(Robin Dunbar)在1998年首次提出,指出灵长类大脑的进化就是更为复杂形式的社会性的进化,其所在社会群体的大小与大脑容量(大脑新皮层的容量)的大小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这一假说在某些哺乳动物、鸟类和昆虫中也成立。
-
例子:1.在猿类中,大脑的新皮质比例与其平均群里大小成正相关。
2.脑容量大的鲸鱼怎么没有出现更复杂的社会性?主要还是看脑容量占身体的比例。另外,不同脑区的发达程度不一样,像眼窝前额皮质就与意向性有关,这部分影响了社交。 -
出处:《人类的演化》2016,p61-63、Evolution of human intelligence-Wikipedia
术语卡
-
术语:时间分配模型
-
印象:基于不同的食物结构、当地气候、社会群体大小等,各物种在进食、行走、休息及社交等项目上所分配着相应的时间。当环境及社会群体的变化,各物种需要重新分配各项目的时间,以适应新的环境。
- 例子:1.当环境变得干旱,猿类开始从森林走向草原,导致其项目时间的重新分配,行走和觅食的时间增加,社交的时间变短,从而又导致群体的规模变小。
2.在生物群里中的研究发现,基本所有物种都符合“社会性大脑”假说,即社会性动物脑容量更大,蜂王到脑容量就会比工蜂的大很多,这种情况在鱼类中也同样存在
3.罗宾认为,社群规模取决于认知能力,比如意向性、为他人的利益着想,因为聚居一定会产生社会矛盾,而化解后则有能力拥有更大的社会群体。这点个人理解,人与人的社交就是在解决链接问题,用的也许就是,社会分工这样的绝妙流程工具,在摊薄投入成本。而内在神经元的链接外显化,就成为了社群。这点也给我颇多感触,需要好好思考。
4.不同行业中,人际网络的规模也是不一样的,这与时间分配息息相关。人际网络可以将神经元外化,因此社群可以做到许多个人无法做到的事。
5.军队就是一个巨大的神经网络。通过每天日常的训练使得神经元之间的响应速度加快。
- 例子:1.当环境变得干旱,猿类开始从森林走向草原,导致其项目时间的重新分配,行走和觅食的时间增加,社交的时间变短,从而又导致群体的规模变小。
-
需要注意的是,时间分配模型并不是用来确定某个物种在某种生态环境中共同生活的群体大小,而只是明确了在这种生态环境中,可能形成的群体最大规模。它们并非一定要形成这样的规模,确定的一点是,它们所处的群体肯定不可能超过这个规模。
-
出处:《人类的演化》2016,p86-93
金句卡
- 本质的区别在于我们的认知,也就是我们的大脑所能够产生的意识,是这些意识赋予我们的culture(文化)一个大写的C,而文化才是人类文学和艺术的根源。
- 人类文化中,还有其他一些特性。特性之一是作为社会活动的音乐演奏。但是,只有人类把音乐表演当作一种社交性的活动。
术语卡
- 意向性(Intentionality)
- 印象:意向性由自我心灵产生,贯穿整个意识过程!意向性有意向性对象,有意向度,正常成年人拥有5度意向性。
出处:《人类的演化》P47 - 例子:1.我知道你知道他知道你他妈在想什么
2.极少数人可以跨过五度意向性。超一流的作家都有高阶的意向性。
3.意向性越高,人与人协作形式的复杂度也会越高。
4.猩猩貌似也具有三阶意向性。
5.意向性从童年到成年是逐渐升高的。
任意卡
-
安多芬
-
例子:1.梳理毛发或抚摸皮肤时,会产生安多芬(endorphin),人会变得安定。2.有氧运动后也会产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