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上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短短一句话为小学语文指名了方向,也对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提出了要求。
一、关注作者的表达形式是学习运用语言的基本前提
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要着力发展学生的语言素养。落实途径就是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形式,即在理解作者写了什么之外,还要懂得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并逐步讲将这些“理解”和“懂得”变成自己的阅读能力、口头书面表达能力。
教师备课时必须先读文本,找到“语言点”,然后依据年级要求,设定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呢?除了多读书,增加阅读体验,多学习别人解读文本的实例,没有更好的方法。
二、设计实施言语实践活动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根本途径
教学目标确定后,就要设计有效的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体验,以达成目标。
语言实践才能养成学生的语言习惯,究竟怎样语言实践呢?我根据个人经验,总结出几点。首先,读好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优美、准确、恰当,表情达意的用途,朗读出作者的意图,表情和声音传达出课文的情感。其次,练习说完整,思路清楚的话。最后,体会课文修词和描写的好处,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如此,三点,读、说、悟,每一节课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三点,让学生多说,多思,多写,学生的语言实践就慢慢地越来越扎实了。
对于语言实践欠缺或者懒于思考的学生,老师要让其多参与课堂实践,提升学习积极性,鼓励其勇于思考和参与课内外实践。
表达形式,分为口头和书面表达,口头表达好了,才能写得更好,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老师要随时纠正,让学生都参与聆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