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妈妈说孩子玩完玩具后,不收拾玩具,任由其散落一地。妈妈于是要求孩子收拾干净。孩子起初不干,但禁不住妈妈的强烈要求,于是就哭着收拾。
事情过后,妈妈的心情是复杂的。妈妈认为:玩完玩具收拾干净,是孩子应该习得的行为习惯,甚至应该以此建立起责任心。但看到“孩子从抗争到哭着屈从”都不是她想要的。
于是发问“无条件的爱”和“放纵”有什么区别?是不是在这件事情里,无条件的爱的表现就是允许孩子不收拾玩具?这跟放纵不是一样吗?
那么究竟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先看付老师读书足迹。






付老师补充:“无条件的爱”它更像是一个态度,而不是单纯的行为模式。它的定义,是这样说的,我们爱孩子,不是因为TA做了什么,而是因为TA就是我们的孩子。
张老师:我理解的核心点是放下自己的期待尊重对方,不是为自己的需求,而是真的为对方好。
无条件的爱不是不管教,在孩子没有能力去应对这个世界的时候,父母还承担着教导的功能,引领孩子发展能力走出家门,在这个过程中“放纵”似乎是一种逃避责任,知道这样不对,但没能力或不想去管教。这样的行为并不是对孩子好。
无条件的爱是一种态度,只要你爱孩子,你怎么做其实都对,有时对孩子的行为足够容忍,有时对某些不良行为坚定拒绝,没有统一答案。取决于父母本人爱的能力。所以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父母自己,你自己是如何被对待的,你自己感受到过那种所谓的无条件的爱吗?如果没有想去学习难度很大。
爱是一种能力,无条件的爱是一种感受体验,自己不曾有过的体验怎么能给出来的。大多数时候我们只能想象这样是为孩子好,所谓的责任,价值其实都是父母自己应对你的世界时所形成的,并不一定是适用于孩子的。归根结底真正的“无条件的爱”是需要父母自己向内的过程,看明白自己的期待,欲望,放下执着,还孩子自己的人生,自然而然就是那种爱了。
刘老师:我想说的是在自体心理学的课上,我们体会最深的是孩子对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爱,令人感动。父母对孩子的爱很多东西有条件的,只有达到父母的期待才能得到父母的喜欢、欣赏等等。而对于孩子,父母怎么做,孩子都爱父母,都认为妈妈是漂亮、妈妈是可爱的。都特别特别爱妈妈,即使妈妈骂她。
安然老师:我理解的“无条件的爱”,是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尊重TA,不带附加条件地爱TA。但无条件的爱不等于放纵、没有规则,我们生活的社会本身就是有规则的,在孩子成年之前,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有义务帮助孩子建立规则,适应社会,但在帮助孩子建立规则的时候不以“爱”为交换条件去要求孩子。
那么,当我们自己都不曾感受到过那种所谓的“无条件的爱”,如何能给出“无条件的爱”?
李老师告诉你:第一,先看见真实的自己;第二,再接纳自己;第三,给予自己无条件的爱;第四,慢慢把自己养肥了,就可以如此的对待他人了。
So,爱不是简单的“我爱你”,爱是一种态度,一种感受,一种体验,一种......(自己去体验吧,哈哈哈)
爱不是学习,爱是一场修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