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养育》艾尔菲·科恩
有条件的爱
001 有条件的爱与无条件的爱
有条件的爱关注“他们做了什么”,即孩子的行为,只有满足了父母期待的事情,才会付出爱,对孩子来说,被爱的条件是得让父母满意。无条件的爱关注“他们是谁”,即关注实施行为的孩子本身。
002 爱的撤回
“爱的撤回”有很多种形式,例如“你再这么做,我就不爱你了”;再如父母走开,或者把孩子一个人留在房间反思,造成“强迫性孤立”。爱的撤回可以迫使低龄儿童暂时顺从父母的意愿,会给孩子内心带来长期的恐惧感,也可能使孩子变得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爱的撤回”的反面是“奖励”,人做某件事情获得的奖励越多,他对事情本身的关注就会减少,而把热情转移到获得奖励上。也就是说,不正确的奖励容易让人在取得一些小成绩之后举步不前。
003 过度的管制
父母总是喜欢设置各种不符合孩子需求的条条框框。从本质上说,就是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对于丢三落四的孩子,父母会愤怒:“怎么又忘记拿啊?不是昨天说了让你收拾好么?”而对朋友,可能你只会说:“这是i的手机,别忘了”。过度的管制会让孩子走向两个极端——极度的顺从或者极度叛逆。
用权力压迫孩子,的确有时能让孩子立即去做一些事情。但是研究表明,善解人意、宽容温和的父母,相对于强加意愿或者粗暴干涉孩子的父母,更容易拥有一个甘心情愿真正听话的孩子。
004 惩罚带来的伤害
无论是非体罚还是体罚,都是迫使孩子承受某种痛苦。这些惩罚为什么到最后会不起作用呢?
①惩罚会激怒受害者,一旦有机会曾经的受害者会变成施害者。
②惩罚是权力使用的榜样,孩子眼里就变成了谁块头大,谁就是老大
③惩罚最终会无效,随着孩子长大,大人的权力优势就会减弱,这时的威胁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④惩罚恶化亲子关系
⑤惩罚会让孩子把焦点放在惩罚本身,而不是反思自己的行为
⑥惩罚让孩子更加以自我为中心
005 逼向成功
有些父母养育孩子的衡量标准是能否上一个顶级大学,将任何有意义、有兴趣的活动,都牺牲给了学习。然而研究结果显示,当孩子被鼓励追求成绩时,会有三种结果:
①失去对学习本身的兴趣
②逃避有挑战的任务
③不愿意深度思考
006 是什么遮住了我们的双眼?
①我们会无意识的重复父母对我们的养育方式,对养育孩子,因为传统养育手段立竿见影。
②父母容易给孩子设定一个过高的期待值,一旦没有达到就开始施压。
③父母害怕自己的养育模式存在缺陷,害怕孩子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害怕自己无能为力
无条件的爱
007 无条件养育的原则
父母关系的问题不应该是“怎么让孩子听话”而是“我的孩子需要什么?我应该怎样满足这些需要?”
有13条原则需要我们遵循:
①深思熟虑
②重新考虑你的要求
③专注长远目标
④将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
⑤不仅改变行为,而且改变视角
⑥尊重、尊重、尊重
⑦真实可信
⑧少说、多问
⑨记住孩子的年龄
⑩在符合事实的前提下以最好的可能性看待孩子的动机
⑪不说没必要的“不”
⑫不要那么死板
⑬不要匆匆忙忙
008 如何做到无条件的爱
经常问问自己“如果将我对孩子说的话,或者对孩子的行为,发生在我的身上,我会感受到无条件的爱吗?”此外,我们还需要限制批评的强度和次数,远离威胁和贿赂。
009 让孩子去选择
让孩子感受到自主权,特别是重要的事情,一定要和孩子一起做决定,例如早晨时间太赶,孩子动作太慢,不妨和孩子们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并且尝试实施。
同时我们要避免伪选择,如“你想现在洗碗,还是电视节目播出时洗碗”,告诉孩子的意思是“你要是不洗碗,我就不让你看电视”,说白了就是“你不做,我就惩罚你。”
010 换位思考
父母需要换位思考去察觉事情的真相,从而面对孩子情绪时更加耐心,孩子也需要学会换位思考。
我们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机会去帮助他人,照顾弟弟妹妹或者小动物,让孩子关注他的行为给对他所帮助的人的影响上“你让弟弟骑你的车,他会玩的很高兴,会让他快乐”而不是“你让弟弟骑你的车,要不然他就不给你玩他的玩具了”。换位思考会让孩子从心底更乐于关心和帮助他人,而不是催生利己主义。
网友评论
还是你总结的清楚。
值得每位父母花心思学习!
感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