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和《刀锋》是因为书名被我错过的两本书。原以为《悉达多》是一本讲述佛教文化的,而《刀锋》以为是讲战乱年代间谍的书。看过之后发现自己错的离谱。读完悉达多,想到了前几天读的《刀锋》里面的拉里,大概简单介绍下两本书的主人公的人生轨迹:
悉达多:官富二代,英俊潇洒,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粉丝众多。过着他人羡慕的生活,然而他本人并不快乐,现有的这些无法满足他内心的渴求,现在人所为的“大家都不懂我”,迷茫。他藐视世间万物,从婆罗门之子,到沙门弟子,一路寻觅,路遇佛陀乔达摩,一直追随的好友乔文达选择做佛陀的弟子,但悉达多选择离开,继续探寻自己所求。随后入尘世,开启普通人的生活,他向妓女学习爱情,向商人学习生意,进而赌博,嗜酒,释放欲望,忘记了对生命的追求,忘记了沙门的身份,在尘世间沦陷。许多年后,他再次厌弃了现有的生活,继续踏上寻求“道”的道路,再次遇到摆渡人,一个真正让他顿悟的智者。他自己也成为了一个摆渡人,在河边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找到了自己的道。
拉里:孤儿,但从小生活优渥,有理想,有抱负,参加了美国的南北战争,战场上表现优秀,赢得了很多人的青睐。战争结束后,他没有按照世俗的路走,工作-结婚-生活。因为战争中亲眼目睹了战友的死亡,让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他离开爱人,和自己的交际圈,去巴黎拼命读各种书籍,游荡在各色人群中,去煤矿做工人以求自己心中的疑惑。直到去了印度,在印度佛教中,领略东方哲学,寻求解脱,得到了答案。之后回到美国,践行着印度苦行僧式的禁欲主义,散尽家财,希望做个普通的出租车司机过余生。
对于宗教信仰,我一直持敬畏的心态,就像孔子说的,“未知生,焉知死”。中国佛教始于印度,相信因果报应和轮回。悉达多和拉里他们一直追求自己内心的道,并不属于任何一个门派。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他们的迷茫和疑惑,对于人生的意义。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或者一个宗教可以告诉你应该怎么成为你自己。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不能,我们应该自己去经历一些事情,如果有所顿悟,顿悟不是别人告诉你的,是要自己亲身经历劫难。世上没有所谓的感同身受,每个人的经历不同,看待事物就不一样。
这两个小说的主人公不谋而合的有着相似的探寻自我的经历。尤其拉里,人生中的每一个选择都是身边人所无法理解的,但是他屏蔽外界声音,坚定地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知行合一。最终找到了想要的自己。解开了心中的疑惑,内心平静,淡然。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中国心学的创始人王阳明。他的一生也是不断追求心中疑问的历程,少年时候立志做圣人,之后开启探索之旅,先去学习骑马射箭,让自己有经略四方之志,然后学习朱熹的“格物致知”,去竹林种“格竹子”,导致自己身体染病,由此对格物致知产生怀疑,觉得不是通往圣人的道路。之后修习道教,佛教。并付诸行动,对道教佛教思想有精深的领悟。但都不是他心中所追求的。最后顿悟,创立了心学,讲求知行合一。
每个人最终都是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之所以我们对小说人物有共鸣,是因为他们经历的迷茫我们也有,我们也走在自己选择的人生路上。最终也会和自己和解。现在人口中的成熟是不评价别人,因为你没有经历别人所经历的的,做不到感同身受。自己的认知也只是像从窗户看外界世界一样,有一定的局限,读书,实践只是缩小自己的盲区,提高自己的认知。但是终究很有限。所以去尊重,理解别人的选择。就是古人口中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