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仁由己

为仁由己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3-07-20 09:13 被阅读0次

    ——《颜渊篇》复习之三

    《颜渊篇》二十四章,紧紧围绕“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为仁由己”这条主线,为我们展示出“天下归仁”的大本大用,为我们揭示出天命之担当、天道之周流不息的大命题。我们只有认真品味、深刻体会《论语》编纂者的用心和脉络关联,才有可能获取一点点贯通整篇文章的“密电码”。

    我们是否也可以向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课一样,把一篇文章划分成若干单元、段落呢?

    本篇第一第二两章第一单元,通过颜渊、仲弓问仁,既点明本篇主题,又开示本篇的文意主线,指出先进弟子们是如何承续老师“下学上达”的功夫,其入手处便是重在礼。“请事斯语”便是二位高足的下脚处、着手点。

    司马牛三章和子张问明章,可作为第二单元,旨在揭示下学与上达之间的关联。同时,前五章又侧重于“克己复礼为仁”。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司马牛希望有一个现成的高明的简便的答案,而夫子回答“仁者出言迟缓”,这也未免太简单了太低级了,当然会使有点小聪明的司马牛失望了。于是,爱多言且逞小聪明的司马牛接着问:只有这个吗?夫子则相当耐心地告诉他“仁者,做出来才知道是多么地难,说出来能不迟缓些吗?”

    孔子讲的是“仁”的下手工夫和效验。当我们把全身心都提起来做工夫,非礼勿视听言动时,口舌的快活便自然失去了原有的地位。纵然是有一字一句的心得,也还要再三斟酌,唯恐众人不能听懂,怎么能随随便便地讲呢?孔子不是反复讲“巧言令色,鲜矣仁”“道听途说,德之贼”吗?

    司马牛也终究没能充分理解夫子的教诲,也只有把“为之难”理解作“行事不易”了。那么这个“难”,就是常人和颜渊、仲弓的区别了,他们会闻一知十,“请事斯语”,不会理解成难于做到、难于处事。这大概也合乎司马牛的理解水平,所以,他问仁不得要领,便类而下之,再问君子和无兄弟之忧二章。

    孔子曰:“下学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我们循着司马牛的问话,去理解夫子是如何循循善诱的,是如何引导每个弟子下学而上达的。

    这几章的意义,让我们看到了“下学”与“上达”的关联。孔子之教,虽然是“有教无类”,都可以共学,但有来问,也都提供具体而实用的入道之门。“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孔子之教,最关键的是有一路向上的指向指引,他多么希望有颜渊那样有志于道的仁者。

    第六章,子张问明,夫子开示出要从“谮愬不行”,这么细微的地方去省察明觉,这个工夫正在于平时“非礼勿视听言动”。其用力处,就是一心系念追求上达。孟子说如“必有事焉”。从具体的事件上面入手获得的智慧,即所谓“明”。用力不断,步步上达,则如《中庸》说:“明则诚矣”,如孟子说“尽心知性知天”。

    这样“克己复礼”,自然会有“天下归仁”的效验。所以接下来各章,就举例展开说明“天下归仁”的效验。

    子贡问政”“棘子成论文质”和“哀公问年饥”三章,可以作为第三单元

    在一般人的认识中,足食足兵,兵强马壮,可以让民众信任相信信服,所以,国君都会以足食足兵作为基本国策。因此,当孟子见梁惠王时,梁惠王开门见山就问孟子“何以利吾国?”孟子回答“仁义而已矣”。孔子在这里也同样非常坚决地指出,“民无信不立”,足食足兵是必要的,但不是绝对的。因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得民心则国本立。

    这与“天下归仁”有何关系?信是本,是基础。这就引出了君子应该文质彬彬,质(仁内)文(礼外)相应的道理。质和文的关联是什么样呢?于是再举具体的例子,国君“去食”,不是让百姓不食,是指去税赋;“去兵”不是不要军事力量,而是以民为本“使民以时”。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仁内礼外。

    接着,再用子贡与棘子成关于“文质”之辩,说明文与质、仁与礼的关系。

    第八章再举例。鲁哀公不明白,所以就怀疑:“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加一成,我征收的钱还不够自己开销呢,怎么还减税?有若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里告诉我们,你那个出发的视角,是“吾犹不足”还是“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去兵去食,取决于为仁由己

    这不仅是鲁哀公的困惑,也是普遍的困惑。所以接下来着重谈“辨惑”

    第十章“子张问崇德辨惑”至第十六章,这七章可以作为第四单元。通过释惑解惑,暗含了“为仁由己”的深刻道理。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私欲障蔽,是惑所由生,有惑而不能自主。一切由自我出发,“既欲其生,又欲其死”,陷入不能自拔的困境之中。鲁哀公“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之困,是不是如此?

    齐景公问Z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善哉,知道了这个道理,而终不能行,是不是如此?

    子路片言折狱,孔子必也使无讼。其中关键,唯有其居之无倦、博学约礼而已。

    博学约礼,起手处就是“非礼勿视听言动”。而其关键要点,在“为仁由己”。鲁哀公之惑、齐景公之难,折狱乃至无讼,常人见其万变难以把捉,而孔颜见其百世可知。无论经济伦理治安,社稷福祉都在我一心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仁由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fqa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