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信仰的人
应该得到最高的尊重
【作者简介】
丹·布朗,美国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达·芬奇密码》、《天使与魔鬼》等。
1964年,丹·布朗出生于美国新罕布夏州,1996年,出于对密码破译和秘密情报机构的兴趣,丹·布朗创作了他的第一部小说《数字堡垒》,随后创作出版了《圈套》《天使与魔鬼》《达·芬奇密码》。
前前后后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在今天算是看完了由美国作家丹·布朗写的《达·芬奇密码》这本书,说实话我的确没看太明白,不过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很多我关于宗教方面的知识。
这本书主要是围绕一个神秘组织的头目——雅克·索尼埃的死亡展开,从而有了后面的一系列故事。
“午夜,卢浮宫博物馆年迈的馆长被人杀害。在人生最后的时刻,馆长脱光咯衣服,明白无误地将自己的身体摆成达·芬奇名画《维特鲁威人》的样子,躺倒在艺术大画廊的拼花地板上,还在尸体旁边留下了一个令人难以捉摸的密码。符号学专家罗伯特·兰登与密码破译天才索菲·萘芙着手对一大推怪异的密码进行整理,他们发现一连串线索竟然隐藏在达·芬奇的艺术作品中”【前言】
书中有105章的故事情节,可我没看太明白是真的,有时候会因为理不清书中的人物关系,内心有想跳过某一章故事冲动,不过又怕错过某个章节的精彩部分,耐心的读完了每一章节的文字,也应该算是内心的一种渴望,渴望罗伯特·兰登和索菲·萘芙赶快揭开谜底,让我也大快人心一下。
其实,这本书就是描述有关基督教和天主教为了争夺在这个世界上地位的高低,而寻找圣杯的故事,书中说圣杯是证明耶稣有过和人类一样情感的证明,我也不太了解,因为我算是个异教徒。
书中的第26章和第58章是我印象比较深的章节,第26章解析了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的》的艺术背景,第58章描述更多的是关于《最后的晚餐》这幅画背后的故事,因为这两幅画,我们从高中的历史课上就开始背的滚瓜烂熟,因为考试会考。
我知道世界上有种最美的微笑是蒙娜丽莎的微笑,可从以前我就没看出她的微笑有什么与众不同,只是盲目的跟着别人说她好看。书中有描述蒙娜丽莎的文字的时候,内心难免会有几份期许,想知道更多有关蒙娜丽莎的故事。
书评 || 《达·芬奇密码》“蒙娜丽莎是两性的融合体”“《蒙娜丽莎》之所以成为世界艺术品,并不是因为蒙娜丽莎拥有神秘的微笑,也不是因为众多艺术史学家对它做出了神秘的说明,而仅仅是因为列奥纳多·达·芬奇声称这是他的得意之作。”【第26章】
“兰登答道,‘达芬奇是个爱搞恶作剧的人。电脑分析显示,《蒙娜丽莎》和达芬奇自画像在人物的脸部有许多相似之处。无论达芬奇是怎么想的,他的蒙娜丽莎既不是男性也不是女性。她巧妙地隐藏着双性信息。她是两性的融合体’ ”【第26章】
这是书中描写《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原话,真是很惊讶,因为我是从这本书中了解到了,这幅世界名画上画的竟然是个双性人,不过,惊讶之余是佩服,多么心思缜密的人才能把一幅画上的地平线也研究一番,然后让他的这幅画无论哪个角度看上去都是美的。
圣杯就是一个女人,而书中的主人公们找的就是这个女人的坟墓。
书评 || 《达·芬奇密码》“蒙娜丽莎是两性的融合体”
《最后的晚餐》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画中13个人,其中有个女人,这个女人和其中的一个人是伴侣关系。因为关于宗教问题,就不多阐述,有兴趣的可以自己看一下这本书。
看完这本书,合上这本书的那一刻,感觉自己没太明白,这本书写了什么。可整理了自己的思绪,敲下这段文字后,突然茅塞顿开,感觉自己都明白了。
没看过这部电影,没有情节映衬有些情景感受不到,可却又感觉是自己经历了一遍故事里的情景。
可能在国外真是把自由追求到了极致,这种电影都敢上映,如果是国内恐怕不用上映就被封杀了吧。
《达·芬奇密码》这本书是我第一本关于其他宗教看的书,收获很大。对耶稣的了解了很多,很庆幸看完这本书后,除了感叹作者多年对宗教问题的研究以外,我对自己的信仰没有任何的动摇。
可能,是对自己信仰的坚定,平常不太关心自己宗教以外的东西,所以读完这本书后写下的读后感也是平常耳熟的,自己却最基本的常识都不明白的,不过,现在有了更深的认识 。
的确。“一个有信仰的人应该得到最高尊重”
书评 || 《达·芬奇密码》“蒙娜丽莎是两性的融合体”
随着男主公兰登梦醒,故事也就结束了。书中没有具体的大结局,而我对书中有没有找圣杯的理解是:圣杯或许是一种存在于女性灵魂深处的一种精神。而根据男主和女主一起寻找圣杯的经历和最后一起拥抱亲吻,也可以理解成是一种以爱情结尾的故事吧。
如果对宗教问题有很大的兴趣的朋友,可以借助《达·芬奇密码》这本书熊熊燃起自己对宗教问题好奇心。
但是一个虔诚的教徒,请在看这本书前一定要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
最后拓展一下这本书中对于我们经常接触到的纸牌游戏中的一些常识:
“黑桃源自宝剑——即剑刃,它代表男性
红桃源自金杯——即圣餐杯,它代表女性
梅花源自王杖——即皇家血统
方块源自五芒星——象征女神,神圣女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