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在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了,我们羡慕成功人士的效率,羡慕他们“打飞的”的生活,羡慕他们一天不止24小时的时间管理,迷信如果买了他们的书,就可以买到他们的思想,然后就可以复制他们的成功。
但是,书读起来太慢太累,效率又不高,领悟起来有吃力,我们要干货!于是我们就发明了思维导图,把一本书中的思考,探讨,遣词用句,起承转合,前后衔接,铺垫,呼应,统统舍去,榨干,只剩下孤零零的骨架,如同寒冬里光秃秃的树干和枝杈,恩,这就是我们要的干货了。
没了水分的滋养,花卉就会失去灵魂,奇怪的是,到了读书的时候,我们却本能的忽略了这一点。
2.
当学生的时候,我们无比痛恨枯燥的知识点罗列,可是现在,我们无比欢迎枯燥,以为这样的枯枝败叶就是我们最好的向导,提供给我们浓缩的精华。
殊不知,真正滋润我们心和灵魂的正是这些水分。
干货或许真的是提纯,但是他像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老学究,很多时候只会提供干巴巴的原则,没有循序渐进,没有顺理成章,只有空洞的说教,俨然一位不会犯错的智者。
有位富翁在华尔街折戟沉沙,听说喜马拉雅山有位高僧,知道世间一切问题的答案,于是辗转来到高僧面前,拜求金融市场必胜之法。
高僧沉吟片刻,舒缓而不容置疑地回答:“高抛低吸”
嗯,这很干货。
3.
干货文迎合了很多人追求效率的想法,只要结果,不要铺垫,殊不知,从起因开始探究、识别、筛选、梳理、最终得出结论,这套流程才是最有价值的干货,结果或者与预期相吻合,或者截然想反,其实都不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套方法论才是最大的收益。
你会在学习的时候问同桌:“这题选A还是选B?”还是会问:“这题怎么做?”
如果同桌只是简单 回答选B,你难道不会追问吗?
当老师和学霸掰开了揉碎了分析透了,给你讲清楚了,你又自己反复实践,做同类型的题,最终固化成自己的方法,越磨砺越得心应手,最终无往而不利——这才是真正的干货。
所以,干货的形成,应该是自己提炼的结果,而不是任由别人把筋肉剔除干净,留根骨头给你。
4.
知识点型的干货之所以害人,正在于他把一本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压榨走了——教你如何思考。
正如美味的营养汤,真正的营养在汤里,而不是榨干了水分的汤料里。
文章的魅力,在于观点,在于论述,在于素材,但是最重要的其实是思路,有了思路才能把这一堆散落的珍珠串成光彩夺目的首饰,尤其是各个环节之间巧妙的衔接,递进的部分,——但是这确实最早被压榨出去的部分。
事实上,真正的知识,是可以指导你生活和决策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一个个散乱的点,必须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丰富而立体的网状知识架构,这样可以看出,真正有价值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点之间的粘合剂,就是如何建立关联的本事。
没有这方面的学习和锤炼,怎么有谋篇布局的能力?
这恰恰是干货文最缺乏的内容。
5.
干货文的第三个弊端,在于没有面对挫折时的心得。
无论是我们在影视剧还是书里,还是在生活里,当两个竞争者实力相当时,谁能最后胜出?
没错,就是那个心理强大的。优秀的影视剧和小说往往会抽丝剥茧,娓娓道来,告诉你那个最终胜出的家伙是经历了怎样的挫折,又是怎样每每抓住了怎样的机会,怎样建立了强大的内心,最终顺理成章的胜出的。
而且,格式化的原理或许非常精准,但是缺乏那种直指人心的感染力,比如程式化的告诉你,你要进步,就要学会脱离你的舒适区,一个初学者会一头雾水,然后还要在实践中不断的体会才能理解“舒适区”和“非舒适区”到底是怎么回事?
之所以会这样,在于这些精准的干货并没有顾及到人心理作用和感受,这个答案我却是在一本小说《生命清单》里找到一个粗略却直指人心的答案:每天做一件让你自己害怕的事。
简直是一句惊醒梦中人,一切都是我熟悉的,我自然不会感到恐惧,只有离开熟悉的环境,熟悉的生活,一切都是未知的,才会让我感到恐惧,那么,试着做点让自己害怕的事吧!
干货的作用,应该是一份地图,上面的路还要你自己走,帮把路走通了,地图才有价值,一味的依赖地图,把地图当做结果,永远不会收获真正的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