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戴威退出只是给大概率事件,但不是坏事,对滴滴和将来的ofo,几乎是必需要经历的。只是ofo自身,需要承担在同享单车商场掉队的风险,究竟,这个商场的用户谈不上品牌忠诚度。假设你不行了,我只关心能不能退我的押金而已。
在神话频出的互联网圈,“创始人出局”这种事并不稀奇。
创业公司经历几轮融资后被大公司收购,等待创始团队的命运无非是被架空然后离任,或是直接消沉离任。像俞永福这么焕发第二春的是个特例,或者是遇到了像腾讯这么的不寻求掌控的“爸爸”。
从其他公司的沙盘经历来看,ofo创始人的架空传言有点早:刚刚D轮融资,同享单车工作比赛进入白热化,股权至少在30%左右,比其他一些还牢牢掌控公司的创始人还要高得多。但“ofo创始人戴威被架空”的“传言”仍被很多媒体和言辞所采信。
这或许是因为,太多的依据和细节标明,戴威及其创始团队的退出,恐怕不是无稽之谈。
输给资本不丢人
敏感的媒体人,从滴滴出资和接入ofo今后就能够嗅到一丝风险的气味:同为出行业务,同享单车能够和滴滴原有业务打通,但业务的契合度和严密程度也意味着,ofo很有必要归入滴滴的体系。关于被出资公司的处理团队来说,将来被架空或者脱离,是大概率工作。
但在一个月前的C轮融资后不久,这个将来好像要来了。虽然ofo官方没有公开过戴威现在的持股比例,但依据媒体报道的信息,ofo创始人的持股应该在30%-40%之间,这对剧烈比赛的同享单车领域和才走到D轮的ofo来说,是一个奇妙的数字。因为滴滴的占股现已迫临这一数值,并且董事会中,几位出资董事,一同也是滴滴的前期出资人,他们对滴滴展开的重视,要远远高于ofo。
换句话说,ofo董事会现已被滴滴所掌控——而关于滴滴来说,将ofo彻底归入体系(而不是独立运营),更契合业务展开需要,和程维所拟定的“智慧交通”愿景。
另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就在D轮融资今后,ofo创始人戴威在董事会的职位,从“实行董事长”成为了“董事长”。从话事人成为了“吉祥物”。
不止输给资本,ofo改革火烧眉毛
滴滴全盘收下ofo,只是依据商场和本钱的运作所作出的推演和猜想,事实上还未完结。实际上输给本钱不丢人,太多创始人淡出后财政自在,做起了出资人开端享用人生。但ofo这轮提前的“创始人架空”风云有更多要素,也恰是这些要素,让言辞和媒体在这么早的时间点情愿信赖这个传言。
虽然是创建最早的同享单车品牌之一,但ofo面临后来者现已有些力不从心。这或许和创始团队的战略眼光有一些联络:过于垂青单车本钱,而扔掉了大数据处理方案。仅靠车海战术冲击商场比例和商场数据,但不支持GPS和智能锁等“高本钱”功用的ofo,一贯还停留在满足代步的基础需要上,无法开掘巨量用户和出行数据,更无法从中开掘价值。在这方面,以摩拜为代表的对手们,现已给ofo上了生动的一课。
而ofo面临着更严峻的方法则是:摩拜接入微信后:对手在智能出行数据方面现已提升了运营功率(摩拜月活增加2倍)。表面上看,摩拜单车接入微信钱包“九宫格”只是要了一个“进口”,但实际上摩拜成为了微信付出功用延伸的一部分。微信用户已高达九亿,其流量值可谓得上是洪峰巨浪;而OFO在一个月前才推出支持电子锁的车型,定位功用也只是依据APP,而非单车,实际上在出行数据运用方面几乎依然是一片空白。
而在反面的支持上,ofo上月底(2017年4月底)刚刚接入滴滴,究竟滴滴带来的导流用户或还只是微信的零头。这些,都让ofo和反面的出资者忐忑不安:传统的车海冲击商场的战术现已遇到了显着的瓶颈,ofo亟需改造,虽然模仿对手是某种程度的认怂,但有些改造,不做必死。
可是,创始人能否支持接下来的改造?ofo创始人戴威可谓青年才俊,ofo是他的第一个创业项目,发家也是在校园。凭仗重度骑行爱好者的敏锐和年青人的闯劲,ofo做起来了。但展开到今天ofo面临的是实打实的、以亿美元核算的商业商场比赛。年青加上缺少太多大战经历的创始人,能否适配高维的竞争需求?恐怕也要打个问号。
ofo与滴滴的关系尚未明朗
年岁,经历,经历是一方面,ofo创始团队要面临的还不只是这些,和滴滴的将来的联络,是更火急需要想通透的疑问。
独立运营的公司眼光在自身工作,做对本公司展开最有利的抉择方案,能灵敏调整战略,灵敏实行抉择方案。而大公司的机制较慢,流程杂乱、层级较多、抉择方案缓慢,这是大公司逃避过错而构成的处理机制,不可能为一块业务灵敏作出判别和调整,投入巨量的本钱支持。
这也是被纳入后,被收购公司的管理团队基本都离开了的根本原因。滴滴现在最需要的是从整体出行生态考虑业务战略,以及ofo如何更好的接入出行体系,如何与公交、出租、专车等等衔接打通。而ofo最需要的是更多投入砸市场份额,怼对手。很多大公司生态下的决策,在被并入的公司看来并不太友好。
共享单车的创意是谁先提出的?
很多人肯定猜的是摩拜,因为摩拜是最先出现在“大众”视野的。其实不然,ofo更早于摩拜提出共享单车的概念。
只不过,2015年前,ofo只在各大高校例如北京大学等大学校内投放。最先进入社会市场的是摩拜,随后,ofo才被迫进入社会市场。
其实早在2016年中旬,就有投资人致电戴威,表示目前社会市场是更大空间,可以考虑走出校园,但戴威坚持ofo应该留在校园,最多放宽到部分院校可以单双号进出校园。如此看来戴威的经历和视野多多少少都受到了校园的局限。
ofo被迫进入社会市场后,劣势立马显现出来,从前针对校园推出的车型,没有定位系统而且还是手动密码锁,而投入社会市场的车型依旧如此,社会人士整体的素质与高校学生还是差很多,导致ofo车辆的损毁率极高,而且长期下来体验也不如摩拜好。
不止如此,戴威团队因为缺乏战斗经验和战略失误,在缺乏城市试点的情况下,执行动态调价倍数的策略,走了不少弯路。
而滴滴空降高管立竿见影。2017年2月24日,摩拜单车第一次发布全国免费骑活动。这一次,ofo几乎没有延迟地跟进了战斗,随即推出力度相近的免费活动。
此前在网络看到一篇这样的文章,观点是滴滴和摩拜,腾讯和ofo才是最佳搭配,因为滴滴和摩拜都有定位系统,ofo是没有定位系统的,理论上是不利于管控的。
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觉得滴滴和摩拜似乎才是最好的搭配。但现状是腾讯投资摩拜,滴滴投资了ofo。
为什么滴滴投资ofo,而不是摩拜呢?
滴滴之所以选择投资ofo,是否是因为ofo团队比摩拜团队更容易掌控呢?
滴滴一直强调自己是一家出行公司,在其疯狂融资的背后自然隐藏着,希望涵盖一切出行方式的“野心”。只不过短途出行市场成长迅速,在滴滴还在酝酿最后三公里的出行时,摩拜ofo已经开始迅速占领市场。如此一来投资其中一家比自营来得更轻松,但是滴滴真的只甘于作一个投资人参与其中吗?
ofo创始人戴威、滴滴创始人程维面对稚嫩的创始人,滴滴难道不会产生反噬的心理吗?
站在投资人的角度,企业好的发展是投资人最大的诉求。如果ofo创始人戴威有能力将ofo发展壮大,那么滴滴或许就愿意只作为投资人来坐享其成。
若是戴威没有能力掌控估值几十亿美金的企业,那么作为投资人的滴滴,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可能会将ofo的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种情况下戴威不是会被撤掉董事长职位,就是会被架空。
况且现如今滴滴已经在股份中占优势地位,也有能力更换董事。
站在创始人的角度,公司就像自己的孩子,没有哪个创始人愿意失去自己的公司。戴威创办了ofo,如果他没有能力领导ofo,那么最后只能落得为他人做嫁衣的境地,如果戴威不想失去ofo,那么他必须随着自己的企业一同成长进步,成为一个有能力的、能领导企业大步前进的领导者。
站在企业的角度,ofo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个好的领导者,无论领导者是谁,在未来的摩拜ofo之争中,谁有能力领导ofo取得胜利是最重要的,否则一切都没有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