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免费的午餐

免费的午餐

作者: Sky | 来源:发表于2014-08-22 15:46 被阅读51次

    我是什么时候被免费书吸引乃至沉迷进去的呢?大概要追溯到好多好多年以前。初衷是弥补因为买书,越来越大的资金断链。早些年,真的有过因为买书断粮的经历(当然也有室友拖欠房款的缘故)。那一次,一共剩下了两毛钱,连买一包方面都不够,离发工资却还有好几天,我和狐狸面面相觑,我几欲哭出来。最后还是从抽屉深处翻出一小笔灰色收入才度过难关。这种惊魂甫定的经历使得我从原本对金钱不屑一顾,瞬间转变为随时都要掌握手中有多少余款。

    所以,发现有“免费的午餐”时,我的欣喜大大超过了理智,开始无节制地享用。免费是有代价的,大多时候都是要求写一篇评论,字数不多,于我来说信手拈来即可。渐渐,甚至发展出了只读完试读部分,就能下笔洋洋千言的能力;及至最后,只读标题就知道该怎么写。我写了几本之后,立即感觉到不对劲。自幼看书驳杂,各方面皆有涉猎,但这样见了标题就能胡诌千言,却实在称不上言之有物。甚至多是自家的遐想,与书无关;或是拿了内容充数,借了各种变化手法把原书又复述了一遍。自己都觉得无趣,所以写完之后,从不去读。于是就不再读那些烂书,也不愿再去写了。

    然而,免费的书却开始多了起来,甚至不少好书,大部头的好书都纷纷加入免费书的行列,书评人也多了起来。眼见于此,我却出现了一种很奇怪的心理:我一边看着拿到免费书的书评人写着一些无聊无趣又无内容的书评,一边觉得这些书真不值当给他们看,一边又心里痒痒的自己亦想去拿免费书。

    丹·艾瑞里说过,免费的力量是巨大的,大到可以让人们对更好的东西视而不见。我想,在读书这方面也一样。书价越来越贵,一套好书动辄上百,大多数人未必会去买;而一旦是免费放出,则无论读或不读,都想收上一套,然后束之高阁,不再阅读,又或者翻上一两页,赶紧写一篇书评来交差。更有甚者(我就不列ID了),拿书之后先在网络上一顿猛搜,专选台湾、香港的书评,然后繁体转简体,剪刀加浆糊,合成一篇“自己的”书评。很多营销并不在意(也不会像我这样手欠),竟觉得写得不错——这种拿来主义实在令人不齿。

    而对于我来说,如果我也这样做(随便划拉一篇书评),那首先是绝无可能的:我早已决定不读完整本书就不会下笔;而如果我读完了那整本书,对于我的知识结构却未必有所助益——好书太多,来不及读,新出的书往往没有经过时间的考验,我不乐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于是,我渐渐地让自己不要随便伸手,“免费”总是有代价的。也许是要你每本书都打五星,营销才满意;也许是要你一周内就必须码出评论,各个平台撒一遍……

    不过,我还是挺喜欢那些“真正”免费的午餐。我遇到过,虽然很少。会有人主动找我说,那本书给你寄一本,你只管看就行了,不爱看就扔旁边去。问及码字的时候,又会说,你乐意写就写,不乐意也无所谓,你不欠我的。然后我也就心安理得地看完书,写一段短小而又中肯的评价——好看就是好看,没有必要为了撇清自己而说胡话,烂书就是烂书,扔掉我也不会心疼。(大概小米就是这样一种心态吧)

    当然,免费偶尔也是有好处的。比如最近我在啃马尔克斯的传记。一直以来,我对这个哥伦比亚作家很犯怵,因为那种魔幻我根本读不懂。然而拿到这本要求三周内写点什么的传记时,我突然觉得,为什么我不能借此机会把他的书都读一遍呢?于是,我把新经典已经出版的几本都翻了出来,列入下半年的阅读计划。再然后……至少那两本看似无厘头的小说(《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和《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我可以读懂了,当然不可避免地带有杰拉德·马丁的色彩。

    所以,“免费的午餐”好与不好,只看个人。若觉得捞一本是一本,免费自然多多益善;若想构建自己的知识架构,还是慎重些的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免费的午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fty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