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羌人

作者: 近水远山GSAG | 来源:发表于2020-05-27 19:49 被阅读0次

☞〖古羌人〗

一、 概述:

(一)古羌人: 古羌人是上古时期,生活在现今中国陇山山脉以西的地区上一个重要的群体。‘古羌’不是一个‘族称’,而是对西部许多不同族群的统称。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习俗、服饰、语言等等。唯一的相同之处就是逐水草而居。以迁徙农牧业为主,所以古羌人与羌族不是同一个概念。商朝时,殷人就把中国西方的许多部落统称为“羌方”。

(二)“古羌人”的来历: 古羌人的来历,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话题。毕竟古羌人历史太遥远,与华夏民族渊源颇深。 话说三千年前左右,周武王联合天下诸候,讨伐殷商。夷羌戎“希慕遮”一支部落由“希慕遮”率领参加助周灭商而立下了功劳。殷商是个大国,兵强马壮,而周国,国小人少,单靠自己的力量去对抗庞大的殷商,胜算毕竟有限。因此周武王想到联合天下诸侯,这诸侯中,有一支属于古羌人。传说“古羌人”是炎黄部落的后人,炎帝姓姜,姜羌同源! 即羌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自称“日麦”、“尔玛”,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传说5000年前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大战,战败后炎帝率其大部与黄帝部落融合,大部分迁徙在中原聚居;少部分西迁南迁,与当地迁徙先居土著古羌夷戎融合,形成羌族、氐羌、藏族、彝族等,泛称‘华夏民族’。

羌族主要聚居地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其余散居在阿坝州松潘、黑水、九寨沟等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成都市都江堰地区、雅安地区、四川西南,贵州省江口县、石阡县,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略阳县,宝鸡市凤县部分地区,甘肃南部、云南、现有人口约309,576人(2010年)。

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部分传统文化的一支,与汉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普米族、景颇族、拉祜族、基诺族等为兄弟民族,皆具有部分‘炎黄部落’的血统。 在甘肃卓尼临潭等地,居住着土,羌,藏居民,族源构成十分复杂,主要渊源于上古时期的羌、戎诸部。羌、戎在先秦时就生活于中国西北地区,其部族分支甚多,主要从事游牧和狩猎,逐水草而居。秦、汉时期,羌人社会发生又合又离的漫长发展过程,逐步形成大小部落而定居洮河沿岸地区,并与中原发生了依附关系。秦朝在此设陇西郡临洮县,并以此扩展洮河两岸,招抚周围羌人部落为居民,时称“陇西羌部”。  他们的先民们究意是怎样来到这里定居的呢?有许多传说:有说他们是从遥远的东方,长途跋涉,来到了水草丰茂又宜于耕种的洮河边,放牧牛羊,兴修城堡和寺院,长期定居。有说这里曾是氐羌土著原始部落居住,吐蕃东征,与当地逐步民族融合,致使当地土著羌族基本藏化.有吐谷浑族的渊源之说.可追溯到东晋、南北朝时期。距今约1560年前,这里曾是吐谷浑帐下冶慕部落的领地,隋唐时,吐谷浑内附朝廷,部分属民被迁往中原,部分退保白兰,约今青海乐都、互助一带。

二、古羌人与华夏民族之间的历史渊源:

三皇五帝时代,神话传说的成分较多,然而从其中也可以大致看出当时的情形。“三皇”最通行的说法是指燧人、伏羲、神农三位圣人。关于燧人,从其名号可以猜想,当时人们似乎已进入了“钻木取火”的时代,这对于以食为天的原始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伏羲、神农,则各是两大系统。伏羲在东、南方位,神农在西、北方位。据说伏羲发明了八卦,而这个“八”正是许多东方民族的圣数(如鲜卑人、契丹人、满洲人等皆尚八)。

稍后,这两方面似乎都发生了势力更替,从西边来的轩辕黄帝取代了属于神农系统的炎帝(一说炎帝即神农),而东方的蚩尤时也强盛起来;轩辕黄帝战胜蚩尤,于是成为中原一带的霸主。传说轩辕黄帝统治期间发明了许多东西,例如养蚕制丝就是由轩辕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 的,而我们文化的承载物‘文字’则是由轩辕黄帝的造字史官仓颉发明的,考古发现‘仓颉造之字,唯彝文可解之’。

《说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羌,属他称,即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游牧民族的泛称。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氐羌戎族群绝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他们有不同的语言、服饰、习俗等,唯一的共同点可能就只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

史书记载古羌人是‘三苗’之后,《山海经》说:“颛顼生驩[huān]头,驩头生苗民。”《诗地理考》曰:“羌本姜姓,三苗之后,居三危,今叠、宕、松诸州皆羌地。”《史记·五帝本纪》云:“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羌地是也。” 仰韶文化末期(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黄河中游出现了炎、黄两大部落。炎帝姜姓,姜、羌本一字之分化,是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的不同表达,甲骨文中亦常互用。姜、羌均像头戴羊角头饰之人,代表以羊为图腾的起源于我国西北的原始游牧部落。《晋语·国语》:“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少典,娶有蟜氏女,生炎帝、黄帝。古籍《国语》与《帝王世纪》都是如此记载。有蟜氏,又作有娲氏,司马贞《补史记》如此记载。遂炎黄帝属古羌族部落,部落族称众多。在后来的战争中,炎帝部落大部分与轩辕黄帝部落互相融合,成为华夏民族的先民;另一部分则西行或南下,与当地先居或迁徙土著居民融合,成为汉藏语系汉族、羌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先民,如藏族、氐族、彝族、纳西族等等。而轩辕黄帝和炎帝同蚩尤大战,蚩尤战败以后往南迁,形成了今天苗族同胞,蚩尤是苗族先祖,未迁徙走的蚩尤部落遂融入了炎黄部落中!故华夏民族是一个庞大的多源渊群体,不是由一个单一的民族符号形成的称谓!

约公元前2100年,善于治水的古羌后裔,华夏族人‘大禹’继任部落联盟总首领。史记记载: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为了天下子民的安生,告别家乡的大山,开始了漫漫治水之路。他专心治理水患,疏通了九河,战绩显赫,民间还有大禹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传呢!大禹王后来破除了“禅让制”,传位于其子启,史称“夏启”。启即位后联合诸部落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县治城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正式的国家,历传500多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赵政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始了历时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秦始皇本生于赵国首都。《史记》记载: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专家们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和反复实地考察,提出了秦始皇在邯郸出生地段的大概区位。邯郸市决定在其出生地附近城内中街建造秦始皇出生地纪念馆。(在今羌族聚居地茂县松坪沟有其祖始于秦始皇的说法)。有些人所认为的“秦之为戎,固不自疑”的说法论证有误,缺乏可靠证据,与古代基本史实和今人研究定论相违。秦国人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的。首先是西迁的嬴姓华夏族,他们自称是“轩辕黄帝颛顼”部的后代,史记索隐记载他们和东夷少昊的关系更近,山东省的郯国,河北的赵国都是他们的同族。不管怎样,他们是华夏族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有大量古代史料和考古发现为证,也为中外学界认同。秦人还有一部分是周灭亡后留在陕西的周国遗民,秦公受周王命西伐,纳其为民。而秦公灭戎国十二,是以国内有大量戎人。再者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后招引无数关东之民入秦为民。因此所谓秦人就是戎人的说法是错误的,遂秦人‘夷羌戎’等相融,毕竟秦国战胜和统一六国方地。而秦人一度风俗戎化,但仍以“华夏”自居,等到了战国时又与中原华夏族融为一体。秦始皇建国后东迁陕西咸阳,史记等史料记载,秦始皇晚年迷信,听信了方士所谓的“亡秦者胡也”。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 汉代,四川羌族建有牦牛、青衣羌国,地辖今西昌、甘孜、雅安、乐山一带,国都在宝兴县灵关镇。西汉时西北地区的汉阳(天水)、金城(兰州)、安北地、陇西五郡羌族人口达259990户,1001802人。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北氐羌人建立了成(成汉)、前秦、夏、后凉、后赵等国家,但都只是昙花一现,生命力不强,影响不大。 公元881年(唐代末期),党项羌人拓拔思恭在夏州(今内蒙与陕西交界处的白城子)建立夏州政权,辖夏、绥、银、宥四州。夏国是以陕、甘、宁、青一带的党项羌族为主体,包括西北其他民族在内组建的国家。党项羌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拓拔氏八族,以拓拔氏最强,起群首领导作用。后因受吐蕃不断的侵犯和骚扰,向唐朝政府申请内迁于陕西、宁夏一带。 公元1031年,第十一世太祖李得明逝世,其子李元昊继位,号夏景宗。公元1032年,元昊改姓嵬名氏,自称“兀卒”(青天子),立国号为“大夏”(因在宋之西,宋称“西夏”),纪年为夏景宗显道元年。西夏疆域包括今甘肃大部、宁夏全部、陕西北部和青海、内蒙的部分地区,总共统辖32州,国都在兴庆府(今银川市)。公元1226年,蒙古人铁木真率兵伐夏。次年,蒙古军尽破大夏国城邑,人民伤亡惨重。为避免人民更大的伤亡和损失,第二十一世末帝夏见屈降。蒙古诸将尊铁木真遗命,将夏见杀之,并毁大夏王陵。至此,大夏国立国346年,于公元1227年灭亡,其后裔在今阿坝州理县桃坪乡、甘孜州丹巴等地仍有分布。 四川古为巴蜀国,夏代属梁州。巴蜀出自氐羌,蚕丛(故居蚕陵,在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叠溪镇,遗迹毁于1933年8月25日15时发生的叠溪大地震)称王。李白在《蜀道难》里吟咏:“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就在同一地域,古羌人还建有冉駹(发音与“Rrmea” 几无差别)国,乃今日30万羌人之故居地,统辖区域包括今四川阿坝之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九寨沟、马尔康、金川、小金、壤塘、阿坝、红原、若尔盖等县地。

羌人一词,与传统的提法在含义上有很大的区别。一般所谓的羌人,多是指汉代以後的西羌部落,那其实只是羌人发展程度更低的、后起的一支,主要居于河湟之间,因先前同外界接触较少,故发展程度低下,由于这支羌人在汉代尤其是东汉时与汉人争战不已,所以汉人后来便将他们视为羌人的代表;而在先周时期,羌人则属于西戎,同殷商甲骨文卜辞中频频出现的“羌方”以及商周时期见诸文献的“羌戎”、“姜戎”等近似,都属西戎中的一支,他们都不是纯粹的汉藏部落,而是带有或多或少的融合血统。这一点从周、羌同犬戎之间的关系可以更清楚地看出。

周人在始祖时期即与姜姓世为婚姻,姜姓为炎帝氏族的后裔,周人则称自己为黄帝氏族的后裔,姬姓,传说两姓同源而异流,因此周人祖上必与炎帝族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即炎黄同源。而从姬水、姜水的地望来看,这一支羌人从一开始就并非纯粹的汉藏部落,很可能杂有来自西、北的印、欧因子;周人立国后,犬戎颇强盛,周与犬戎时战时和,并同一些附属于犬戎的小国建立了婚姻关系。羌人在文化上也接受了许多印欧人的风俗,例如葬俗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先秦时期的文献如《墨子》、《列子》等都提到,氐羌人是实行火葬的,而火葬并非汉藏人的习俗,而是出自印欧人,例如印度-雅利安人就在相当长的时期一直实行火葬,而伊朗-雅利安人在拜火教流传前也是实行火葬的。由于葬俗的关系,羌人乃至西戎人的遗骨很难保留,今天确定为先秦羌人文化遗存的一些考古遗迹如寺洼文化、辛店文化等都位于河西走廊,期间发现了不少装骨灰的陶罐,但遗骨则很少,仅有的几个经鉴定认为是“蒙古人种”,但这大约并不是实行火葬的羌人的遗骨;而其他的文物遗存则同新疆地区的许多已确认属于印欧人遗存的文物的风格更为类似,因此,羌人同印欧人的密切关系在考古发现上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证据。

三、古羌人与羌族之间的关系:

(一)羌族源于古羌:

古羌人以牧羊著称于世,不仅是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古羌族至“羌族”,原是古代人们对居住在祖国西部游牧部落的一个泛称。东周时期,西北的羌人迫于生活的压力,进行了大规模、远距离的迁徙。宋代以后,南迁的羌人和西山诸羌,一部分发展为现在的羌族,保留了羌的族称。

(二)形成历史: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陆续在岷江上游和杂谷脑河沿岸的汶川县威州姜维城、理县箭山寨、茂县营盘山等地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还发现了较多的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的石棺葬墓群,如茂县撮箕山石棺葬墓群、牟托石棺葬及陪葬坑、理县佳山石棺葬墓群。出土的器物有陶器、石器、木器、青铜器等。这些考古发现,不仅说明了今天羌族分布的地区,很早就有人类栖息繁衍,而且为探讨岷江上游古文化的渊源提供了新的资料和线索。

羌族源于古羌。古羌人以牧羊著称于世,不仅是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羌”,原是古代人们对居住在祖国西部游牧部落的一个泛称。今甘肃、青海的黄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带是古羌人的活动中心。史书记载,殷商时期,羌为其“方国”之一,有首领担任朝中官职。他们有的过着居无定处的游牧生活,有的从事农业生产。《诗经·商颂》记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反映了古羌与殷商密切的关系。甲骨文卜辞中有关“羌”的诸多记载,表明羌人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十分活跃。

周时,羌之别种“姜”与周的关系密切,大量的羌人融入华夏。春秋战国时期,羌人所建的义渠国,领域包括今甘肃东部、陕西北部、宁夏及河套以南地区,是中原诸国合纵连横的重要力量,与秦国进行了170多年的战争。以羌人为主要成分的诸戎逐渐为秦国所融合。而居住在甘肃、青海黄河上游和湟水流域的羌人仍处于“少五谷,多禽畜,以射猎为事”的状态。在《后汉书·西羌传》中,有秦厉公时羌人无弋爰剑被俘,逃回家乡后教羌民“田畜”,自此羌族开始有了原始农业生产,使其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的记述。

此后,羌人进一步发展和分化。《后汉书·西羌传》载:“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旄牛种,越嶲羌是也;或曰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这一时期,西北的羌人迫于秦国的压力,进行了大规模、远距离的迁徙。

汉代羌人分布很广,部落繁多。为隔绝匈奴与羌人的联系,汉王朝在河西走廊设有敦煌、酒泉、张掖和武威四郡,建立了地方行政系统,设护羌校尉等重要官职以管理羌人事务。同时,归附的羌人大量内迁,从地域上分为东羌和西羌。进入中原的东羌附居于塞内而与各民族杂居、通婚、融合,从事农业生产,私有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逐步进入封建社会。未进入中原的西羌大部分散布在西北、西南地区,有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的婼羌、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发羌、唐牦、西南地区的牦牛羌、白马羌、青衣羌、参狼羌和冉駹羌诸多羌人部落。其中,牦牛羌,初分布在沈黎郡(郡治在今四川汉源县九襄镇),后继续南下至越嶲郡(今四川安宁河流域及雅砻江下游)。白马羌,主要分布在今四川绵阳市西北部和甘肃武都市南部。青衣羌,居住在今四川西部的雅安市一带。参狼羌,主要在今甘肃武都市,特别是白龙江一带。冉駹羌则分布在岷江上游和四川西北部的广大地区,《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冉駹夷者,武帝所开,元鼎六年以为汶山郡……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说明羌人在其中占有较大比例,各部的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大部分尚处在氏族部落阶段。

三国时(公元221年),疆域尚包括有今都江堰(古称都安县、齐基县、灌县)、彭县(古称白马县、兴乐县)、北川(羌族自治)县(古称石泉县)、青川县(古称广武县)、平武县(古称刚底县)、甘肃文县(古称阴平县)。汉代羌都在今茂县凤仪镇。 此外,古羌之种还有姜氏戎、先零羌、烧当羌、钟羌(钟存羌)、勒姐羌、卑喃羌、当煎羌、罕羌、且冻羌、虔人羌、牢姐羌、封养羌、乡姐羌、烧何羌、巩唐羌、全无种羌、黑水羌、卑禾羌、塞外羌、保塞羌、河曲羌、发羌、婼羌、西夜、蒲犁诸羌、阿钩羌、牦牛羌、参狼羌、青衣羌、白马羌、白兰羌、可兰羌、宕昌羌、邓至羌、汶山羌、党项羌、白狗羌、哥邻羌、悉董羌、咄霸羌、保霸羌、白草羌、黑虎羌、罗打鼓羌、杨羌、草坡羌、青片羌、四邻羌、临涂羌、涉题羌、左封羌、紫祖羌、林台羌、向人羌、葛延羌、维(威)州羌、蚕陵羌(昔卫羌)等百余种羌支,此不赘述。

相关文章

  • 古羌人

    ☞〖古羌人〗 一、 概述: (一)古羌人: 古羌人是上古时期,生活在现今中国陇山山脉以西的地区上一个重要的群体。‘...

  • 源于“古夷人”之“古羌人”

    【古夷人是中华史前文明民族】 源于“古夷人”之“古羌人”历史悠久,话说“古羌人”源于“古夷人”,古夷人有古老的古夷...

  • 浩繁史典——羌人是华夏的重要先祖

    历史上的羌人,分为东西二羌,其中东羌(也称先古羌)被秦统一后,和东部诸族融为一体,形成了汉族的胚胎(翦伯赞《先秦史...

  • 云朵上的民族,舌尖上的羌味

    羌族源于古羌,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古羌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民族语言为羌语...

  • 汶川(十三)

    再看悠远桃坪古羌寨 后来和老婆前来的时候,随大侠爬上高高的古碉顶上,看见桃坪羌寨美丽的风光,走...

  • 古羌遺跡

    尋找羌族古村落⋯⋯ 我意愿回到鄉間,成为一棵小樹;我意愿成为夕陽陪伴一縷暮色⋯⋯ 我理解的爱意,是构筑在你安靜的眼...

  • 忆古羌城

    秀色古羌添新颜 天香阁楼论英豪 羌红砸酒迎国庆 红旗标语度良宵 天灾唤醒梦中人 亿万同胞同舟济 莫忘图强意志坚 无...

  • 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和他们的王朝(六)——羌人

    羌人曾是古东方大族,形成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地区,是现在的汉族和中国众多少数民族的共同祖先之一。 有关羌...

  • 西北川甘青之行

    中国古羌城、若尔盖草原 从都江堰经茂县到若尔盖开始了我们第一天的行程。在茂县我们参观了中国古羌城...

  • 云朵上的中国古羌城

    旅行的第三天,我们到了中国古羌城。接待我们的是一位美丽的羌族姑娘。 中国古羌城位于阿坝州茂县。...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羌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fug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