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杆秤,并且自以为这杆秤支点居中左右对称。然而,是人就有立场,即便在利益上立场超然的第三方,也受自身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的影响。所以,公正或者正义这种东西到底有一个基准吗?
有很多伦理学家设计了各种思想实验或者收集案例来帮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正义观是多么容易被逼到墙角,比如轨道火车杀人实验,海难生还者食人案件。你不能轻易地作出接下来的决定。
提出问题相对容易,让人反思相对容易,解决问题却很难。罗尔斯的正义论当红很久了,还没有见到比他更有突破性的解决方案。当然,也有可能是我的无知还没读到。罗尔斯提出了无知之幕,解决了求得公正的立场问题。
在一个利益局中,只有假设决策人不知道自己将是多个利益方中的哪一方时,做出的决策才是公正的。意思是说,由于决策者有可能是自己做出的决策所影响到局内人中的任意一方,他会想尽办法争取让各方利益平衡,做到公正。
这个理论同其他思想实验一样,想真的做个实验是很难的。但给我们提供了一条追求公正的路径,就是换位思考。在这个实验中,如果你是决策者,由于你不知道自己将是哪一方,假设你是一个理性的人,你需要站在每一方立场上去体验和权衡利益,以求平衡所有各方利益。
插播一句,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决定了这个社会的人们在多大程度上具备多立场思考问题的可能性。以后有机会细说,mark 一下。
如果你做不到,社会规律也会让你被动地做到。从经济学的角度上,公正是效率的保障,二者并不如人们所说公平与效率是一对矛盾。公正带来的是共识的稳定性,带来的是社会信任,为社会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以商业组织为例最合适。公司是商业组织的基本形态。Company 这个词源自军队的一种编制,一组士兵,十八世纪拥有了一群人在一起做一件事的意思。汉译为公司,意为一群人聚在一起创造经济价值。为利益而生的商业组织是天然的用来验证公正与效率关系规律的对象。
当法律为公司提供了拟制人格,公司就与个人,对应自然人,站在了同一个舞台上。但由于组织的天然强大,加上金融资本的力量,公司的Monster形象一直衬托着个人的弱小。于是工会诞生了,弱小的个人有了与之抗衡的组织,利益的平衡又重新建立了。工会也渐渐强大,导致公司痛苦不堪。公司通过为社会提供产品与服务来创造价值,于是殃及社会。社会反过来责难工会,工会又稍作收敛。慢慢地,大家都摸清楚了相互之间的需求,达到一个共识,保持一个平衡,谁都不越界,大事件就越来越少,小事件也有了和谐的解决方式。
巨头公司永远不是商业组织的众数,小型公司才是。具体到某一家公司,员工与公司之间的利益平衡同样演绎着相同的规律。小型公司的劳资影响力相对更接近平等,无论劳方还是资方,一举一动都会给对方带来直接影响。不论公司方还是雇员方,正面看待这个关系,在利益格局中充分考虑对方的需求,二者是利益相关方,劳方、资方共同分享价值。如果负面看待这个问题,二者成为利益相对方,各自站在己方立场上考虑利益,那么前述的动态过程就会再现。资方低薪高求,劳方尸位素餐,这样的劳资关系将成为社会规律展现自己威力的舞台,不尊重规律的一方将体验失败,不尊重规律的双方则两败俱伤。
开头我们说了影响公正观的两类因素,一类是前文讨论的立场因素,另一类是文化背景与个人经历。伦理学没有给出明确的基准,也很难给出,因为不易衡量。但并不是没有方法求解。你需要持有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时刻提醒自己警惕自己的局限性,多思考他人的做法和动机,多理解他人的想法和价值观,不轻易对人对组织下结论。
只要社会追求效率,社会成员就应该追求公正。不论是自然人还是拟制人格,这是降低成本的最低投入。只要追求公正,你就应该换位思考,摆脱立场的束缚。只要追求公正,你就应该丰富自己的经历,带着一颗发现的心,多读书,多行路,多阅人。
社会环境不会无端变好,只能源自越来越多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进步和传播。作为个人,抱怨环境的时间不妨用来改善自己同时影响更多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