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轮到参加孩子学校新学期的护苗队,需要七点二十在校门口执勤。
穿上红色小背心,拿上“停”字小告示,准备就绪。接下来的二十五分钟,我跟另一个孩子的妈妈,就是这块场地上的临时“维稳人员”。
傍晚我还没下班,另一孩子的妈妈就跟我说,老师已经布置了家庭作业:预习和包书皮。
开学就要有开学的样子。回家后,孩子已经做完了家庭作业,等我包书皮。

拿出准备好的书皮、直尺和剪刀,开始动手了。十二本书,不知道今天我又会花多久呢?
朋友圈里,早上跟我一起执勤的妈妈说包了四小时,有点吓到我,当时我还以为有二十几本。身为二胎妈妈的她,双倍份量的确有点难。

还记得第一学期包书皮的时候,我花了快两小时。先在大大小小的书本上,按老师要求,在左上角贴上姓名贴。接下去才是正式包书皮。
看上去只要把塑料膜贴在书的封面上就好,但实际操作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翻车如影随形,可能是没有挤干净空气,在书皮与书本之间形成尴尬的气泡;也可能是静电吸附导致的错位,需要将那区域整块撕开重来的郁闷。而其中最懵逼的必须是那一次:
我习惯性先包封底,再包封面。看似一切顺利地包完封底,准备包封面时,书皮居然以书背为分界线,左右分开了。最终,我将书皮重叠了一部分,接着继续将它包完。孩子后来也没说那本书后来有什么问题。

我们小时候,只有主课的书需要包。那时,老爸会把家藏的历年挂历拿出来,上下裁开包新书。遇到心仪的挂历,我自然是舍不得用来包书的。
老爸包的书是有护角的,封面极不容易翘起。他的手艺很棒,书本包的棱角分明,一如他的其他手工,工艺十分精美。后来,我也学到了老爸的包书方法,只是随着年级的提升,反而不需要包书了。

如今我充当了老爸的角色,每次孩子发新书,都是我来包。今天包到最后一本时,孩子说她要试试。
在我的帮助下,她一手撕开书皮衬纸,一手在书皮另一侧用尺推动向前,慢慢覆上封面。希望明年,孩子能自己动手包书皮吧。
网友评论